角的度量研讨稿3篇(角和角的度量评课稿)

时间:2022-10-04 14:24:1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角的度量研讨稿3篇(角和角的度量评课稿),以供参考。

角的度量研讨稿3篇(角和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研讨稿1

《角的度量》评课稿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第七册《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下面谈一谈本人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一开始,教者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怎样用量角器量角。量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就是由于里外圈读错了,所以量的角度不同。在争论的过程中,师只是组织他们去争论,引导他们去争论,正是这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以为懂了到真的懂了。并自然而然的掌握了量法。最后,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回忆量角的过程,在回忆的过程中理清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量法的相同点,总结出量角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量法的不同点,得出用量角器量角应注意的地方,这些既是量角的重点,也是难点。师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量,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整个过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巧设练习

  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之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新知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练习不仅具有层次性、趣味性,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

  四、几点建议:、在动手量角的时候,师是这样引入的:出示二个角,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是多少度?”然后小组试者量一量,并说说是怎么量的。我觉得可以这样设计:多媒体出示学生熟悉的红领巾(或其他)实物,闪烁其一角,让学生“猜猜看,这个角大约是多少度”。(学生肯定兴趣高涨)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猜的准不准?这个时候再让学生量,就显的更积极主动了。另外,“红领巾”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不仅可以激发兴趣,对于本课最后一个练习:培养学生目测的能力也可以在这里渗透。

  2、教学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如:中心、0度刻度线时应让学生指一指,并练习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就会更准确了。

《角的度量》评课稿

  第二十中学

  邱会存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四、加强练习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平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创设一系列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课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尽管张老师本节课中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几点探究的地方。.一、教师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应纵向考虑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整合性.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又关,,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有哪些特征等,不仅为新知识打下铺垫而且也为估侧角奠定基础.二、设计一道学生容易犯而又意识不到错误方法的练习题。

  可以制成课件,在度量角时小明是这样操作的你们发现他哪出错?(1)角的顶点和中心点没有重合;(2)角的一条边没有和0度刻线没有重合;(3)内外刻度读错了;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方法是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进一步牢固地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也为下节课学习角的画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在认识1度角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几度,几十度和几百度所以让学生任意地去说角,指角,拨角,量角和画角,不要限制在整十度和整百度等.如43度,98度.106度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的活学学活用。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生命的殿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与鼓舞和唤醒.没有最好只求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让我们在预设中体会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点燃师生互动的火花吧,只要每位教师能够刻苦的砖研,我相信在你们辛勤浇灌下的花朵必将争齐斗艳.

角的度量研讨稿2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研讨

〖教学过程〗

  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两组角(如图)。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思考片刻,开始发表意见。

  一位学生首先站起来说:“第一组中的两个角∠1<∠2,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因为第一组中的两个角差别较大,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大小。

  对于第二组中的两个角,学生的意见就不一致了,他们有的说∠1大,有的说∠2大,一时争执不下。这时,教师问了:“你们有没有办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呢?”这时,一位学生提议按书上的方法,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他的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学生反对:“老师是把比较的角画在黑板上的,拿不下来,怎么比呀?”这就是教师所预期的结果,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准备导入新课。教师微笑着,故意用设问的语气问:“对呀,怎么办呢?”这时,有个怯生生的女声从后面传来,“老师,可以用尺子量角。”虽然小女孩的声音显得那么的微弱、不自信,但全班同学都听到了,也都愣住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说话的小女孩。教室里寂静了片刻,接着就乱了起来。大多数学生表示反对,他们有的举着双手,大声嚷嚷:“错了,错了。”有的用轻蔑的,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怎么用尺子量角呀?”一些学生则静静地思索着,他们挠着头显得半信半疑。争论一时没有结束,胆怯的小女孩看着这场面,像自己说错话似的,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教师整顿了一下乱哄哄的教室,请那女孩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开始小女孩表现得非常的被动,在教师的再三鼓励下,她迟迟疑疑地走到黑板前,用结结巴巴的语言,说出个大概。她边说,边画。意思是:从角的顶点出发,沿角的两边量出相等的一段距离(比如都是1cm),作个记号,用尺子把作记号的两点连起来,再量两点间的距离,距离长,角就大;距离短,角就小(如图)。

  教师带头给女孩鼓掌,非常高兴地拍着她的肩膀,连声说:“好,好,真不错!”女孩满脸通红地跨着大步走回自己的座位。在同学叹服的眼光下穿行着,她心里一定很得意。教师告诉学生,她的方法是对的。至于什么道理,请大家课后去探讨。同时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学习,等升入中学、大学后这些道理大家就明白了。然后,转入新课,“今天大家学习量角所使用的一般工具―――量角器。” 〖案例点评〗

  用尺量角的方法可以用中学数学中“圆心角定理”来解释。说明如下:如图所示,∠1是圆O的圆心角,根据“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所以弧AB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1的度数。当弧的度数大时,它所对的弦AB就长,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也就大;反过来,结果就相反。

  这件事使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小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好不好,不管他的性格是开放的,还是内向的,他们对于同样的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可能是一般的,也可能是独特的;当然也可能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只有这样,小学生的潜能才有可能释放出来,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这种作用如果发挥不到位的话,即使有“精彩”的苗头,也会“一纵即逝”。

〖思考与讨论〗

  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非教师“预设”的设想,选择哪些“设想”展开呢?又展开到什么程度呢?

角的度量研讨稿3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学 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然而,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研讨稿3篇(角和角的度量评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