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6篇 物理复习课教案

时间:2023-11-06 19:41: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二物理教案6篇 物理复习课教案,以供借鉴。

初二物理教案6篇 物理复习课教案

初二物理教案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初二物理教案2

  【教学内容

  电流的磁效应;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教材分析

  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方法,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安培定则。

  【学情分析

  学生已研究了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并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针发生偏转;对条形磁铁的磁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简单的判断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2.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奥斯特的图片、事迹介绍,感悟奥斯特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体验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形成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习惯。

  【课程资源

  教具准备:电脑平台、实物投影仪、学生电源、螺线管演示器、小铁钉、长直导线一根、干电池3节(带电池座)、小磁针4个、导线若干、多媒体、铁屑、纸杯(内装 9 V 电池、小电磁铁组成的电路)。

  学具准备:铁钉、铅笔(或木筷)、铁屑一小包、小磁针四个、长直导线一段、干电池三节(带电池座)、塑料圆筒一个、导线若干。(分12个学习小组)

  【教学流程图

  魔术引入课题──探究奥斯特实验──介绍奥斯特实验,对学生进行物理史教育──由现象设疑,如何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学生探究活动:缠绕螺线管──学生探究活动:检验螺线管通电后产生磁场──学生探究活动:探究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学生探究活动:探究改变螺线管磁场的方法──师生探讨得出安培定则──学生课堂练习──知识回顾──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纸盒吸铁,然后提问学生:此盒中可能是什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断开开关,再去接触铁屑,由不能吸引铁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此时教师将纸盒打开,让学生明白,刚才产生的磁可能跟电有关。

  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相关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1.探究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呢?

  学生回答:看他能否吸引铁屑。利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检验。

  教师:一个电池能吸引铁屑吗?我们怎样做才有可能产生磁呢?

  学生回答:要有电流……要形成一个电路,电路闭合才有电流。

  教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想?

  小组讨论后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所述对该实验进行演示。

  学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向全班交流。

  过渡: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早在1820年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

  2.播放奥斯特实验的操作方法。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

  教师提问:看了这个实验后,大家觉得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相比,有哪些不同吗?

  视频中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那么大,而我们实验的时候却那么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在实验中利用短路获得较强的电流来增加磁性。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呢?

  设置问题过渡: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发现把导线绕成一圈一圈的螺线管状,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就大,下面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螺线管,怎样做呢?

  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探究1:制作螺线管

  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演示螺线管的缠绕方法。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制作两个螺线管,为了缠绕方便,请大家一个缠绕在铅笔上,一个缠绕在铁钉上,比一比,看谁绕得即快又好。

  教师: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

  学生制作螺线管教师巡查,学生展示。(对展示的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

  探究2:通电螺线管吸引铁屑

  教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成功地绕好了螺线管,下面请每个小组给螺线管通电,然后去吸引铁屑,看哪一个螺线管吸引的铁屑最多。

  学生实验。教师巡查,不能吸引的小组讨论解决,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通过吸引铁屑的多少让学生内心明了用铁钉的实际意义)。

  探究3: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情况

  教师设问:刚才同学们的探究已经证实了通电螺线管能产生磁场,它的磁场以前研究的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说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学生回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磁场分布情况呢?(教师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判定办法。)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并在圆圈中画出小磁针,把小磁针的N级涂黑。

  教师:演示用铁屑研究螺线管磁场分布的实验。

  教师将用铁屑做的演示螺线管磁场的分布投影到银幕上并播放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探究4: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师提问:如何改变螺线管的.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路不变的情况下,将螺线管掉头,看看螺线管中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

  学生: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教师: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判定的方法呢?(出示投影),下面请大家看画面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我们能否受到某种启示呢?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看蚂蚁和猴子说的话,小组讨论。

  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如果我们自己沿着电流方向走,北极在哪一边?你能用右手来概括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规律吗?

  教师:伟大的物理学家安培通过实践发现在我们的右手上找到了规律,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总结的规律规定为安培定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并教会学生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N极端。出示投影,让学生熟记安培定则歌。

  学生练习:将长直铝导线缠绕在黑色的胶管上,假设电流从螺线管的左流入右流出,应该怎样判断?如果电流从螺线管的右边流入左边流出呢?再改变螺线管的缠绕方向试试看?

  教师投影,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三、交流小结、随堂练习、总结评估(帮助巩固知识,让物理走向应用、走向社会)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新的体会。

  2.布置作业:

  (1)反馈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2)知识拓展:研究你家或附近住宅楼的电动门是如何工作的,主要靠什么控制门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走进生活:研究牵牛花、菜豆的茎缠绕的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观察葡萄、丝瓜的卷须的缠绕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看看与我们研究的磁场与电流方向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电生磁

  一、电流的磁效应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

  3.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 N 极端。

初二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烧瓶(烟雾)、小孔成像演示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见过午夜太阳吗? 日食和月食呢?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烟雾的烧瓶中)

  [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颜色的水中)

  [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 (注意讲光和光线的区别)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应用举例: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③处理第35页想想议议

  I 、原理; II、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四)光速

  1、学生自学课本第36页的图文,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板书]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2、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s=3108 m/s3600 s/天365天/年16年

  =6.30721015 m=6.30721012 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3.预习下一节 光的反射.

初二物理教案4

  教学课题第四节眼镜与眼镜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引入新课【讲述】在我们的五官当中,眼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眼睛是怎样工作的呢?其实,眼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

  眼球的构造【讲述】借助图片说明眼睛的结构: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眼球的工作

  原理【讲述】与照相机对比进行说明

  眼睛照相机

  瞳孔光圈

  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

  视网膜(视神经)底片(感光底片)

  瞳孔起到了照片机中光圈的作用,当光强时,瞳孔自动缩小;光弱时,瞳孔自动放大.

  当物体的像呈现在视网膜时,视神经就把视觉信号传送到大脑中.

  眼球的自动

  调节【问题】①正常人的眼睛的“焦距”都小于2cm,而我们平时看物体时,物体到眼球的距离和2cm比较有什么特点?

  ②由于u>2f,因此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③照相机在拍摄远近不同的景物时,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调节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视网膜无法调节到晶状体的距离.这不是与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

  【对比】

  眼睛照相机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变小(或者变大)时,增大(或者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者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较小(或增大)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是物体在胶片上成清晰的像.

  【讲述】人的眼睛有自动调节焦距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清晰的像.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照相机性能也在逐渐完善,由原来不能变焦的照相机发展到能够变焦的照相机.【思考、回答】

  ①物距一般都大于4cm.

  ②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视神经把信号传到了我们的大脑中,人们与生俱来就适应这种感觉,因此人们的感觉好像成了一个正立等大的像.

  ③当物距变化时,眼睛的睫状肌就会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达到改变眼睛“焦距”的目的.晶状体变得扁平时请点击下载Word版精品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眼睛与眼镜》教案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眼睛与眼镜》教案》

初二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

  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

初二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简单介绍我国水镜、铜镜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环节安排】

  导 学 学 案教 学 流 程

  我会自学:

  1.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2.如图所示,图中AO叫做,OB叫做,

  ON叫做,α角叫做,β角叫

  做

  3.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光反射时: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3)反射角入射角

  4.光的反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种是。两种情况(都、不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我能参与:

  知识点一:光的反射

  有的物体能发光,有的物体不能发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发生了。

  知识点二: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注意以下名词:①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②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③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④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问: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4-1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②;③。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例1:右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2:一条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作图说明:(1)入射角和反射角各为多大?

  (2)若保持人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将平面镜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角,则反射光线转过多少角度?

  知识点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实验:

  将一束光分别照到平面镜上和纸面上,观察反射情况:

  镜面反射:平行光投射到光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这类反射叫镜面反射。列举镜面反射的例子。

  漫反射:平行光投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列举漫反射的例子

  画出简单光路路图

初二物理教案6篇 物理复习课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初二物理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