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7篇 枣核教案板书

时间:2023-12-25 19:16: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枣核》教案7篇 枣核教案板书,供大家赏析。

《枣核》教案7篇 枣核教案板书

《枣核》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体味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 分析并学习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李白的《静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朴素的抒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枣核》一文,抒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要求学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明确:课文写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试种枣树来寄托自己思乡这情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解决教学重点过程

  1. 爱国,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小事情也能反映出爱国之情。课文就是用几颗小小的枣核来寄托浓浓的思乡爱国深情,请同学们将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 请同学们再把有关“枣核”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将全文结构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

  枣核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结构是:要枣核——见枣核——谈枣核——点主题

  3. 小小的不起眼的几颗枣核却能把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利用它来组织文章,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写得迭宕起伏,这都归功于本文精巧的构思,这就是层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4. 小结

  海外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让同是炎黄子孙的我们热情澎湃,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5. 课外作业

  1 搜集两三首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

  2 试用设置悬念的手法记一件小事,不少于600字。

《枣核》教案2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 ②嫣红 ③山坳 ④玛瑙 ⑤胡同 ⑥依恋 ⑦匀称 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 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枣核》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枣核》教案4

  设计说明本文讲了一个身体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小孩子,帮助父母干活,帮助乡亲们追回牲口、智斗县官的故事,表现了枣核的勤快、聪明。教学时,让学生先读文,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学习重点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板书课题,谈话揭题。(用时:3分钟)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2.揭示课题的含义。1.师生交流,说说自己由课题想到的。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枣核”在文中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用时: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师要求: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3.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枣核夫妻扶犁

  折腾牲口官府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用时: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勤快。

  2.默读第4~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聪明。

  3.安排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学生相互交流表现枣核勤快的段落。

  2.学生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抓住枣核的语言、动作,理解枣核智斗县官的经过,体会枣核的聪明。2.枣核的'勤快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的“大摇大摆”写出了枣核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复述故事。(用时:12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

  2.请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本文的写作顺序。

  (枣核出生→枣核勤快→枣核帮乡亲们追回牲口→枣核智斗县官)

  2.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了文中的过渡句进行,让学生弄清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枣核的特点,然后通过读文,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到了枣核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复述故事的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效果不错。

《枣核》教案5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八、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灯片22)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枣核》教案6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

  (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1.教师示范:第十段中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枣核》教案7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枣核》教案2》。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枣核》教案7篇 枣核教案板书相关文章:

《枣核》教案4篇(枣核教案及教学反思)

枣核说课稿5篇 部编版枣核说课稿

《枣核》教学反思8篇 枣核的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枣核》教学反思8篇 枣核教案及教学反思

《枣核》教案4篇

枣核》教学反思4篇(《枣核》教学反思简短)

枣核教案3篇(枣核优质教案)

枣核教案6篇 枣核的教案设计

《枣核》教案12篇

《枣核》教学反思8篇(枣核教案教学反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