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

时间:2024-02-09 16:40: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以供参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表达——美丽的大自然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感兴趣的美好的景物,并写下来。可供观察的景物有很多,包括一些自然景观,如日出日落、冬去春来、云飘雪降等;包括一些人文景观,如有名的公园、名胜古迹、幽静的.乡村或是现代化的大都市等。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仔细观察,并把它写下来。在描写中抒发自己对美好景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⒈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并且能细致观察。在观察时做到观察有序、观察有物,同时要抓住所选景物的独特之处仔细观察。

  ⒉描写是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并能适时加以议论,借物抒情。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审题,弄懂文题的要求,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

  二、回忆学习过的写景的作文的基本写法。

  三、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作文时最需要仔细思考的。观察时就应该满含情感,要用一双含情的眼睛去观察自己所选择的景物,在写作时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得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命力。

  四、要充分运用生活积累,把所选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写出来。

  五、阅读一些写景的作文或是名家名篇,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尤其是本板块学到的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也可以尝试着去运用。

  六、写后要反复诵读,学习自己修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中国的京剧文化、三国中鼎鼎大名的关公已有了一定学生对程度的认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的事物及相关故事的了解。同时生活、对自我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感悟,文中小主人公可爱调皮的形象和回忆往事之趣能深深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应是非常生动有趣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

  2、继续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3、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理解和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收集有关脸谱的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视频激趣,交流脸谱信息

  1、导入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所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作者冯骥才小时候和大家一样,也有自己心爱的小物品,只是和大家不同的是,他的心爱之物是——花脸。

  2、说说“花脸”,教师补充,课件出示。(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关于“脸谱”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补充: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有 “生、旦、净、末丑”之分。“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

  典型的几种脸谱:红脸——关羽; 黑脸——包拯;白脸——曹操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作者喜欢的是哪张脸谱。

  (二) 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抽生轮读课文,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2、课件出示,正音正形

  积攒z ǎn 俨然y ǎn 凛然l ǐn 咄咄d u ō 龇z ī 戳c h u ō 镶嵌x i ān g qiàn 依靠y ī 偃yǎ n 哧溜c h ī l i ū 水渍z ì 霎时s h à 掖y ē 气概 gài

  教师补充:(多音字) s āi 塞到 y à 轧制 l ūn 抡起

  s è 堵塞 zhá 轧钢 l ú n 抡动

  s à i 边塞 g á 轧帐

  (词语) 积攒:一点一点地积存。

  俨然:形容很像。

  凛然:严厉、严肃。

  咄咄逼人: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

  艳羡:羡慕。

  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

  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

  霎时:形容短时间。

  克制:克服。

  3、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

  ①详细复述,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②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作者小时侯在年三十买花脸,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遭惩罚的故事。

  (三) 精读感悟,捕捉人物心理

  1、师问:通过复述,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喜欢戴花脸,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张花脸?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张脸谱,作者为什么喜欢它?

  ① 圈划、朗读描写花脸的语句: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② 抓关键词语,概括这张花脸的特点:特别——毫不凶恶,却有股字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③ 学生欣赏课件,齐读体会。

  2、师问:这张脸是不是很熟悉,是谁的脸谱?从文章哪里看出?

  学生交流:这是关羽的脸谱。从下文卖花脸的小罗锅的话中知道,也可从与这个脸谱匹配的兵器上看出。

  谁来读读小罗锅的话,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会说话、会做生意,精明能干)

  教师追问:这是怎样的兵器?

  ① 请学生齐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句子。

  ② 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 学生欣赏课件,齐读体会。

  3、师问:作者把这刀、这花脸称之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学生交流:把它们称之为“宝贝”,是因为作者很喜欢它们。

  教师追问:文中哪些描写写出了作者将得到花脸与刀时的心情?

  学生回答:“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4、再问:这种心情在买好花脸和刀后有没有变化?试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① 归途中,戴上花脸,执刀而立,引来羡慕的眼光,“使我快活之极”。(快活之极)

  ② 听舅舅讲关公的故事后,“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

  (骄傲之至)

  ③ 到家后人见人夸,照着镜子,感觉“是个大关公”,一直戴着不肯摘。(想做关公)

  ④ 大年初一,“威风”十足,憋着嗓门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想成为真正的关公)

  5、师问:为什么作者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关键在于他从舅舅那里知道了关公的英雄事迹。

  播放《温酒斩华雄》与《过五关斩六将》的flash,并请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讲述故事。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作者在舅舅那里也知道了这两个故事,知道关羽是个大英雄,因此与其说喜欢关羽,想成为关羽,不如说是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

  6、师问:作者得到“宝贝”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演花脸惹祸并受到了惩罚)

  这些故事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汇报并朗读。

  ①“我”的调皮可爱。如:“这天我就故意躲在楼上……效果会更响亮!”“下午,来客进入客厅……哗啦啦粉粉碎。”“妈妈对我丢了个眼色……狼狈而逃。”“我躲在自己屋里……而是个可怜虫了”等。

  ② 亲人们对“我”的爱。如:“妈妈给我换上了只有拜祖宗……另眼看待了。”“就在这生死关头……看你耍大刀哪!”等。

  ③ 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如:“再看爸爸……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我因为和妹妹争吃糖瓜……大花脸也撕成碎片片”等。

  ④ “我”悟到的“祖传的经验”(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从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四) 布置作业,积累拓展迁移

  1、小作文:写写你的心爱之物,三百字左右。

  2、推荐阅读冯骥才的另一篇小说——《珍珠鸟》,了解作者其人。

  3、积累词语与句子。

  4、 画一副脸谱。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

  二、自学本文:

  1、思考:

  (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

  (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

  (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

  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2、讲解:

  (1)19xx年,沦陷时期

  (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

  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课文所介绍的莺的特性。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概括段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莺的特性。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听写课后生字词

  莺、阴霾、栖息、千呵万护、恬静、轻盈、迁徙、无忧无虑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单元学习《古代诗歌五首》时学过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同学们还会背诵吗?(学生齐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莺歌燕舞图,那么,“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的生动描绘去一起认识一下莺这种小动物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课文共六段,试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教给方法找中心句或关键词)

  第一段: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第一个信息。

  第二段: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欢。

  第三段:莺的外形特征。

  第四段:莺的生活习性。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

  第六段:莺的叫声听。

  2、说说莺的特点(筛选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

  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生性胆小,但无忧无虑;歌声美妙动听。

  四、细读赏析

  1、比较阅读。

  雀形目鹟(wēng)科的1亚种。本亚科鸟类体形短小或中等;嘴形尖细,有时微有缺刻;体羽大都为纯色,仅少数非洲种彩色较多。共61属345种,中国有19属83种。是旧大陆的鸣禽,仅少数种类(如戴菊莺、北极莺)越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但冬季仍返回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越冬。——《大百科全书·生物学》

  这段文字与课文相比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本段:典型的说明文语言严谨科学知识性

  课文:文艺性小品文语言优美生动趣味性

  既然同学们觉得本文语言优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以你喜欢的阅读方式(速读、精读、选读)找出文中你认为语言优美的语句,并作简要品析。

  例子: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第五段)

  品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采集”、“摇晃”、“洗淋浴”这几个词将莺的行为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莺活跃好动、无忧无虑的特性,体现了文艺小品文的语言优美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莺的文字,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写了莺的特点、习性,突出了莺的活跃、灵巧、轻盈、好动,爱歌唱,有感情,惹人喜爱等特点。整篇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莺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传神,形象地表现了莺的特点,在使读者获得有关莺的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这种融知识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科学小品,确实是说明文中的上乘之作。

  六、作业布置

  《语文同步训练》自主学习和体验探究部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主题是“演讲”。从学生的相关经历引发交际话题,再从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演讲稿、演讲的表现力三方面让学生学习演讲方法,提升演讲水平。

  第一部分,课文以两个泡泡照顾到学生的不同经历,既能引发一部分有过类似经历同学的表达欲望,分享自身体会,也为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树立了信心。

  第二部分创设班级演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话题。同时,以“学习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两个题目为例,让学生学习在题目中将演讲的主题与内容具体化。第三部分则从观点、材料、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演讲稿的说服力。第四部分则用小贴士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语气语调、停顿、重复、动作这类演讲技巧,旨在增强学生演讲的情感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演讲,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班级竞选都需要演讲。回顾学生在以往口语交际中所得,学生已经有了讲清楚、讲生动的语言表达基础,但在真实的演讲中,学生不仅存在表达观点时单纯讲道理、缺乏有力证明的情况,也有观点不清、逻辑性不强的现象,同时也更多关注老师的肯定,与听众互动不足。而教材的编排中针对这些都给出了建议,因此,本课的提升点在于学习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身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练习如何演讲。

  三、教学目标

  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有条理。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优秀演讲视频以及演讲稿。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

  (一)激发兴趣,引出“演讲”

  1、分享经历,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演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演讲”,比如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的竞选演讲等活动,你是否参加过呢?说说当时的感受。

  2、指名进行分享。

  3、教师小结:就像大家说的,演讲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一次好的演讲,不仅要有好的演讲稿,还得具备一些演讲技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么写演讲稿,做一次演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亲身经历,一方面使有过经验的同学讲出体会、收获,另一方面使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受到启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学习拟题

  1、选择话题,拟定题目。

  班里要进行一次演讲活动,有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几个话题,你对哪一个更感兴趣?说说你在这一话题有什么经历?结合你的'感受和认识为演讲确定一个题目。

  2、对比范例,修改题目。

  (1)指名说题目,教师记录。

  (2)对比“读书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说说感受。预设:看到“读书的快乐”这个题目,我就知道这篇演讲以“快乐”为主,而“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这个题目既有演讲的目的,也有做法。两个题目都能迅速让我们知道演讲者的观点。

  (3)教师总结。

  因此,一个好的演讲题目能够让听众对于演讲内容一目了然,既要观点明确,也要描述完整,体验意图。

  (4)修改题目。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选择演讲话题,并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使得演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课本范例,学生知道了题目的作用,并且能够仿照,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修改,学习在题目中表达出表达核心观点。

  (三)明确写法,试写演讲稿

  演讲的题目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关注演讲稿了。一篇好的演讲稿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与情感传递给听众,让他们产生共鸣,甚至认同。那什么样的演讲稿才是好的,怎样写一篇好的演讲稿?

  1、出示要点,讲解格式。

  我们先看看演讲稿的基本格式,一般有三个部分:

  (1)开头:对听众使用适当的称呼,如“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2)正文:表述观点并且围绕观点使用具体的材料进行说明。

  (3)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提供支架,试写讲稿。

  对于演讲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正文这一部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演讲稿具有说服力呢?

  (1)师生交流总结:观点明确,列举事例,引用名言、故事等。(相机板书)

  (2)列出提纲,为观点选例证。

  (3)小组分享,交流评价。具有说服力的演讲稿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还有用具体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请你借助以下提纲,梳理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小组四人互相分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学的演讲提纲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①观点鲜明吗?

  ②例子支持观点吗?

  ③例子的顺序是否合适?

  (4)根据建议试写演讲稿,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学生能够明确写作思路。小组交流意在让学生聚焦到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思考演讲稿的条理性,再加上老师的个性化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演讲稿有了充足的保障。

  (四)开展演讲比赛,评价总结

  1、了解演讲技巧,感受演讲的表现力。

  (1)出示“小贴士”。

  演讲,最重要的还是“讲”。刚才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演讲稿,要把它“讲好”,老师再给大家送上两点小秘籍:演讲时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演讲时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欣赏经典视频,感受演讲者的表现力。

  这两点秘籍如何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来看看。(学生观看之后,分享在视频中看到的演讲者是如何用语气、语调、动作来增强表现力。)

  3、个人练习,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演讲,交流、推荐。

  (1)小组规模:小组人数以?6?人为宜。

  (2)分组依据:建议根据话题相关性进行分组。

  (3)小组依次演讲,互相提出建议。记着咱们的演讲秘籍,和自己组内的同学轮流演讲,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演讲之后为演讲者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每组推选一人参加班级演讲比赛。

  教师总结点:对学生的演讲热情进行肯定;围绕小组交流中反馈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再次强调指导。大家进行得如火如荼,现在我们根据刚才的演讲情况,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参加最后班级的演讲比赛。

  5、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选手已经确定好了,那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比呢?(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归纳出评分标准,并进行补充。课上可以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下表,也可以当堂生成。)

  内容

  声音响亮,语调适当;

  姿态大方,适时加入动作

  表情丰富,和听众有眼神交流;

  使用事例、名言,具有说服力。

  等级

  ★★★★★★

  ★★★★★★

  ★★★★★★

  ★★★★★★

  6、小组代表依次演讲,评选?“最佳演说家”。

  我们先请几位演讲者依次进行演讲,每位同学有一枚大拇指贴纸,演讲结束之后,可以把它贴在你心中的“最佳演说家”身上。(评选结果揭晓,老师随机邀请两位投票同学说说投票理由)

  7、教师总结。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与点评!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于演讲稿、演讲技巧进行了了解,并进行了眼睛比赛。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听到更多同学的精彩演讲,希望大家在课后再把自己的演讲稿进行修改,并练习演讲,我们有机会再进行一次演讲比赛,期待大家踊跃参加。

  【设计意图】借助优秀演讲范例学习演讲技巧,在个人练习中应用实践,在小组演讲中进行展示,也在小组同学的建议中修改纠正,从而使自己内化演讲技巧。班级共同制定演讲评价标准,以及最后的班级展示是对学生演讲热情的再一次激发,也是对演讲稿、演讲技巧的又一次深化。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识字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基于写作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教材分析

  《山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抒情散文。本组课文以“感受自然”为主题,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本课学习重点是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难点是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能力基本形成,能通过自学读准字音,识字写字难度不大,书写上有一定速度,但在美观上需要指导。

  2.基于阅读

  六年级的学生学过《桂林山水》等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初步学习了一些写作方法,比如:找出作者文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基于习作

  六年级学生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但是语言表达不够丰富、形象、生动。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反复朗读,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细致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感受的'方法并尝试仿写。

  评价任务

  1.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通过各种形式读描写山雨的优美句子,来感悟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 通过情景创设、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重点句子,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奇特的联想、想象,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教师活动

  环节一

  雨声导入

  活动一 雨景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通过读文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

  能读准字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活动一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检测,读准“水淋淋、啼啭、清脆”。

  1.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读,能读准生字字音。

  朗读训练

  交流纠正

  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反复朗读,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独特的感受。

  环节三

  再读课文

  品读赏析

  活动一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画出有关句子,自读品味。

  1.通过默读、划线、批注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互评

  活动二

  相互交流描写山雨的句子并通过朗读感受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

  通过合作读、小组读,感受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感悟。

  组织互评

  指导朗读

  活动三 动情朗读,加深理解。

  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互评

  尝试仿写。

  环节四

  拓展延伸

  活动一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积累优美句段。

  同桌互背,小组互背。

  活动二

  仿写

  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仿写。

  交流展示

  组织互评

  搜集关于雨的诗句、四字词语。欣赏《听听那冷雨》

  附:板书设计 山雨

  听 雨声 无字歌谣 由远而近

  观 林色 色彩分明 嫩绿流动

  品 山静 鸟儿啼啭 雨珠丁冬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情况: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2.教后得与失: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落大意,说出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1、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当你完全有权利选择生存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这十九世纪文学巨匠的笔下有一位伟大的领导者——船长,他却依然选择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篇课文。板书:船长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投影)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3)了解词语理解情况,提出质疑。

  3、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点重点句子的朗读。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自救-牺牲”给全文分段。

  5、结合交流板书:

  一(1-2):遇险

  二(3-28):自救

  三(29-30):牺牲

  6、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械巍

  四、作业:

  完成钢笔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学生与教材进行心灵的对话,自主地阅读课文,感悟船长的伟大。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精读时,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激情导入。

  历史永远都不会忘记英雄。有这样一位英雄,他是一位船长,当他驾驶他的轮船遇险的时候,他镇定自若地指挥着,领导着,控制着……船上的六十位乘客及船员全都得救,而他却与他的“诺漫底”一起徐徐地沉入大海。他就是哈尔威船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一起来喊一声——哈尔威船长。

  二、自主朗读,走近船长。

  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当你读到感动的时候,请你停下来读一读,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呆会儿我们来交流。

  片段一:

  哈尔威船长那卓越的领导才能让人折服。看,在船上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却用威严的、简短有力的话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

  指导学生朗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提醒学生:

  (1)、这是船长威严的声音,是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声音,是简短有力的声音。

  (2)、同学想更好地读好这一段对话,可以尝试着将提示语拿掉。

  片段二:

  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毫不惧色,在他的指挥下船上井然有序。看课文中的这两段议论:

  1、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的上空。

  2、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同学们对课文中的“伟大的灵魂”你是怎样理解的?(1、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他毫不惧色,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想到了船上所有的人,却没有想到自己。

  2、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漫底”号一起沉入大海,却像一座雕像一样,这难道不让佩服吗?)

  片段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二个自然段,请问你有什么疑问请你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逃生呢?他完全有可能成为获救的第61个人啊!

  2)、作者为什么说“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三、总结: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位英雄,齐读或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作业: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填生肖,再写几个含生肖的成语。

  板书设计:

  遇险千钧一发忠于职守

  自救巍然屹立英雄

  牺牲以身殉职舍己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

  2、学习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3、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看过《人与自然》节目吗?你喜欢其中介绍的动物们吗?在这些可爱的精灵中你最喜欢谁呢?用一两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呢?(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句式)

  (温顺的小猫,忠诚的小狗,蹦蹦跳跳的兔子,会唱歌的鹦鹉,憨态可掬的熊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你知道老师看到了什么?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一颗颗博爱之心,正是它构筑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和谐与美好。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影片),

  看完了影片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老师,你喜欢这位刚认识的朋友吗?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我们先认识一下作者:(多媒体:作者简介)

  经过同学们的预习,现在还有生僻的字词吗?没有了,那我们就来一个课前热身运动——

  二、课前热身(多媒体演示)

  你能读准下列生字吗?

  驯良( ) 矫健( ) 帽缨( ) 榛子( )

  橡栗( ) 蛰伏( ) 苔藓( ) 榉实( )

  你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驯良 矫健 蛰伏

  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2、勾画圈点,画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生疑发问,深入课文,把你发现的问题随时圈记下来与周围同学合作解决;(自由组合,六人一组,在小组内把问题进行集中筛选,每小组提1——2个)

  四、 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分组讨论:

  A组:(1)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B组:你在刚才的阅读中发现了哪些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A、为什么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B、为什么说松鼠不是肉食类的动物?

  C、第6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4、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你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动人的外貌、驯良的性格、乖巧的动作吧!(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松鼠漂亮的外形,指导思路:顺序、语言)(写作—交流—点评)

  面容 眼睛 身体 四肢 尾巴 体态吃相

  清秀 闪闪有光 矫健 轻快 美丽 坐着,用前爪送吃

  (刚才同学的发言,不仅注意了语言的准确,而且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尽量做到了生动,这也正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5、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读完本文,你愿意成为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吗?当你左边是闪亮的屠刀、右边是漆黑的枪口、眼前蔓延着树桩,你还愿意吗?当“谁知盘中餐,最爱是松鼠”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你是否还愿意呢?

  那你愿意为保护这些像小松鼠一样可爱的人类的朋友作点什么呢?

  我们还是先看一则人民网20xx年9月登载的一条发人深思的消息吧!

  人民网20xx年9月

  小学生画哭泣的猫头鹰 期待人类停止破坏环境

  取名《期待》,希望人类停止破坏环境

  本报讯(记者王卡拉)昨天下午,观看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的猛禽时,一位小学生画了一幅哭泣的猫头鹰。为庆祝已经救治了1000只猛禽,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特地将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生物小组的学生请到了救治中心,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活动刚开始时,救治中心的王助理让24位孩子们画出自己认为的猛禽。其中一个孩子画完后说:“我画的是猫头鹰,它正在哭,因为世界上最后的一棵树也被人类砍掉了,它的鸟蛋也破了,我希望人类能停止破坏环境,所以给画起了个名字叫《期待》。”一个小姑娘说,这幅画表达了她对地球的关心。

  为了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人类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公益广告、漫画、表演……)

  六、作业布置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笔触记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分小组讨论

  (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

  (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

  (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3、逐步讲解

  问题:

  (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

  (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

  (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

  (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

  (5)齐读这一段

  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

  问题三:(先不讲)

  (三)过渡:

  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

  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

  3。比较句子

  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

  蝉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螳螂要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黄雀正要啄食螳螂

  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

  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

  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

  (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

  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

  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让吴王发现他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9。从中你看出少年是怎样的人?吴王是怎样的人?

  (少年:勇敢机智,爱国)

  (吴王:知错就改)

  10。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五)口语交际训练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螳螂捕蝉”这样的事呢?说一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14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人教版部编教材)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12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12篇(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11篇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3篇 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入学教育》3篇 小学一年级入学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入学教育》3篇 入学教育一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12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开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