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案3篇 山中访友教案板书

时间:2024-02-15 10:0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山中访友》教案3篇 山中访友教案板书,供大家参阅。

《山中访友》教案3篇 山中访友教案板书

《山中访友》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感情领略情节魅力。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入

  新课:假如你到山中访友,你会访问什么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可作者是怎样说呢?(学生回答)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共同聆听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出的童话般的世界。

  学法导航

  速读课文——通读课文——精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感知文章大体内容

  重点内容重点分析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

  逝川

  憔悴

  玄奥

  禅心

  唱和

  德高望重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3、通读课文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感情?

  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赏析:

  精读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A、自主探究:

  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具体是怎么写的?分别从众朋友身上学习到了什么品质?

  简析: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德育渗透: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齐读七段。

  B、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进山看景为何说成“山中访友”?同时体味想象丰富,充满童趣,浪漫色彩的构思?(重点研读四、五段)

  回归大自然同时被大自然同化,举例:作者走进山林的一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枝,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上远水”。辛弃疾词中也曾说过“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

  人称转换:文章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充分。

  简析: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3、精彩回放(听第四段录音),再次共同领略文章中大自然的呼唤,品味文中语言的魅力。

  教师小结: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多么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珍贵,最重要的'是端正、净化我们的心态与意向。同学们我们也不妨试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

  (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请先在横线上填上景物,然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注意:审题角度,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运用拟人,抓住特征写即可。

  与君共享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动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囚绿记》片段)

  布置作业:

  1积累优美字词句,记在摘抄笔记上

  2完成拓展练习中小练笔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

  山泉——姐姐

  清晨访友

  悬崖——爷爷

  夜色

  归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

《山中访友》教案2

  一、导入新课

  1、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出示课件),请大家齐读。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学生回答:(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给以评价、鼓励)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出示课件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依照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来读。学生读课文。(读课文时标出把握不准的词语)

  2、出示一些词语,要求学生读准。

  3、作者进山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还有云雀、小花、石头。还有雷阵雨、蚂蚁、归鸟。

  4、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德高望重的)古桥(青翠的)树林(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慈祥的)老柏

  5、作者在拜访朋友时心情如何?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非常高兴。他带着愉快的心情拜访朋友。他热爱大自然。

  三、细读品味:

  那么如何更深入细致的`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

  1、生默读。

  2、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师生、生生交流,课堂互动)

  (学生尽情地畅所欲言,教师不时地进行评论,同样给以鼓励)

  3、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大自然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她为人类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自然又是一位哲人,她带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启迪。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

  (四人小组讨论,师提出要求:一人谈,其余三人注意倾听,如果与小组意见不同,可以保留)

  4、请一位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访友”把大自然人性化了,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

  生:我们小组认为,“访友”,使读者引起联想,使文章富有了童话般神奇,更加形象生动。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热爱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

  老师小结:“访”是精神沐浴和洗涤的过程,“友”把自然人化了。“友”是文眼,文章的切入点,作者情感的生发点,拟人手法的运用都缘与此,文章这样构思,非常新颖,可以尽情的表达出天人合一的情怀。

  四、这篇文章景美,情美,语言美,老师找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认为应怎样读?(也可以范读)

  ①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②大家的意见很好,那就按同学们的方法去读。

  ③有感情的朗读。(同时要求: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回到文章的整体)

  五、对于这篇文章,大家还有问题要问吗?就是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不合情理的地方?

  ①让学生找:雷雨天,不能到大树下避雨,会遭雷击,不安全。

  (若学生实在找不出,教师可以点播)

  ②师: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但也不能违背科学常识,同学们说得对!我们读书不仅要带着欣赏的眼光,还要带着批判的眼光,不迷信权威。既然不合理,我们就改一改吧。

  (学生谈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修改)

  师:在有些时候必须有所舍弃,做出选择。

  (教师: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迷信,不盲从,我们要带着欣赏和质疑两种态度读书)

  六、教师小结:虽然这篇文章有不合情理的地方,但瑕不掩玉,仍然是一篇美文,尤其是作者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就把这种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

  ①生写。

  ②师:哪位同学读一读?(可评论,看谁写的好)

  ③学生说完后,再欣赏别人写的内容(可让学生读)。

  ④教师小结:听着同学们的真挚的赠言,我非常激动,后生可畏!

  七、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

  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八、探索活动(布置作业):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山中访友》教案3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课后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帮助学生们树立一种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让学生仿写一篇小文章,他们写得很生动。

《山中访友》教案3篇 山中访友教案板书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教案范文8篇 山中访友试讲教案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9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0篇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

山中访友作文10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优秀精品3篇(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试讲)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0篇(山中访友第二课时教案)

《山中访友》说课稿9篇 山中访友的说课稿

《山中访友》教案8篇(山中访友试讲教案)

《山中访友》的教案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