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合集7篇)

时间:2023-10-24 21:31:31 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 篇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如何输入?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1.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单向流动

  1、来源逐级递减

  2、起点2.表现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1.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

④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学会用化学反应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实质。

④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2/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

  1、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破。

  2、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氧呼吸三阶段内容,明确有氧呼吸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释放的能量状况等内容。

(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三)比较法: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区别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比较有氧呼吸和有机物体外燃烧的不同,进一步认清有氧呼吸的特点。

(四)归纳法: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分析

  步骤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步骤二:联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发面和酿酒)介绍细胞呼吸概念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步骤三:回顾第三章细胞器的知识,学习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

  步骤四:用下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培养自学能力:

  步骤五:讲授二、(二)有氧呼吸的过程

  主要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图解(略)

  通过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阶段的物质变化、能量释放特征和进行场所。

  步骤六:比较有氧呼吸三阶段: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等方面的内容。

  步骤七:归纳(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归纳,锻炼学生聚合思维力。

  步骤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点。通过和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做比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过程反应的条件温和性、能量逐步释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贮存特征。

  步骤九:有氧呼吸小结:场所、能量去向、总反应式、概念。

  步骤十:练习巩固(略)

  板书设计(略)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并配以少量的练习,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4、重难点的确定

  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四。说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三)摩尔根的实验

  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实验图解(略)

  对于摩尔根的实验我想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材是关键(果蝇)

  2、所研究的性状(红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3、关注特殊的现象(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是实验最终的突破口。

  4、性染色体的发现推动了这个实验的进展。

  将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导了合理解释。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写出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遗传图解:

  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现象提出合理解释之后还必须有一个验证,即测交实验,因此这里也需要多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这个过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对前面遗传图解的巩固。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

  ④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学会用化学反应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实质。

  ④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破。

  2、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氧呼吸三阶段内容,明确有氧呼吸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释放的能量状况等内容。

  (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三)比较法: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区别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比较有氧呼吸和有机物体外燃烧的不同,进一步认清有氧呼吸的特点。

  (四)归纳法: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分析

  步骤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步骤二:联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发面和酿酒)介绍细胞呼吸概念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步骤三:回顾第三章细胞器的知识,学习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

  步骤四:用下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培养自学能力:

  步骤五:讲授二、(二)有氧呼吸的过程

  主要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图解(略)

  通过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阶段的物质变化、能量释放特征和进行场所。

  步骤六:比较有氧呼吸三阶段: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等方面的内容。

  步骤七:归纳(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归纳,锻炼学生聚合思维力。

  步骤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点。通过和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做比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过程反应的条件温和性、能量逐步释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贮存特征。

  步骤九:有氧呼吸小结:场所、能量去向、总反应式、概念。

  步骤十:练习巩固(略)

  板书设计(略)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 篇5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 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 篇6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二单元第一章的第四节,是在初步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到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其他微生物(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是怎样进行正常的生活的?本节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以通俗的类比和典型的事例进行了说明。是前三节的延续,也为下一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的热情和欲望,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具有的一定的细胞知识,日常生活中对于物质和能量及生命活动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本节的能量转换、信息等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直观展示、类比、比喻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说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

  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勇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思引学

  展示植物组织培养一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技术吗?这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用分离出来的一个或几个细胞就能培育出一株完整

  的植物体。要想取得培育成功,要给细胞提供怎样的条件呢?组成生物体的各个细胞若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又需要哪些条件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细胞的生活。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组织培养这种生物技术的同时引发思考,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

  1.细胞中的物质

  师:手拿桔子、苹果,同学们吃过吧,有什么味道?说明里面有哪些物质?物质由什么组成呢?

  演示红糖水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为什么糖会在水中溶解呢?

  学生:观察、思考,描述现象,得出物质由很多小颗粒组成,即由很多分子组成。师:展示图片,你知道这些食物中有哪些物质吗?列举人出汗流入口中的味道、燃尽物质剩下的成分等实例。如果将这些物质分成两大类,如何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尝试给物质分类。

  设计意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再由学生熟悉的食物、经验、常识等引导学生了解细胞中的物质,通过师生互动将其进行分类。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师: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画。

  问题引导: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出细胞膜吗?细胞的哪个结构起了重要作用,说明了什么?你能列举实例说明吗?

  学生:观看动画,描述现象,思考、回答问题,通过互动得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感性,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主动获取新知。

  3.相当于“加油站”的是什么结构?相当于“发动机”的是什么结构?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细胞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提供多个图片,设置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突破难点。这一环节的完成是通过学生观察、自学、思考、交流来完成,从中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

  4.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展示配音课件

  问题讨论:

  ①与多莉出生有关的羊有几只?它的生身母亲是谁?②多莉与哪只羊最相似?说明了什么?③细胞核有何作用?

  学生:观看课件,分组讨论问题,交流后得出结论: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合作、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集思广益、分享合作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强大力量。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质疑能力、调动思维潜力等。

  (三)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谈谈感受和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反思不足,总结学习方法等收获。

  1、如果把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是()

  A、线粒体B、叶绿体C、细胞膜D、细胞核

  2、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A、液泡B、线粒体C、细胞液D、叶绿体

  3.生活在海水中的海带,其细胞中积累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的浓度要高许多倍,而海带细胞仍能从海水中吸收碘,这一事实说明()

  A.海带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使海水中的碘不断进入细胞质。B.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作用C.海带细胞的细胞壁有吸附碘的功能D.海带细胞的细胞质中能产生碘

  4.克隆绵羊多莉是将白面绵羊的乳腺细胞核移植到黑面绵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后经一系列培养而成,则多莉面部的毛色应是()

  A.黑色B.白色C.黑白相间D.不能确定

  5.将一粒大米放在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余的物质分别是()

  A.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余的是无机物B.都是无机物C.都是有机物D.烧掉的是无机物,剩余的是有机物

  6、判断

  (1)生物维持生命仅仅需要氧()

  (2)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3)我们可以把“线粒体”比做细胞的”“动力工厂”()

  (4)细胞的物质都是自己制造的。()

  (5)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穿过细胞膜()

  7、医生给久病的人常常要打氧气、输葡萄糖水。请你结合本节课的有关知识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合集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