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随想3篇 古代诗歌教学

时间:2022-10-11 12:13:4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古典诗歌教学随想3篇 古代诗歌教学,供大家参考。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3篇 古代诗歌教学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1

  古典诗歌朗诵

  一、古代诗歌朗诵的基本常识。

  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佳载体,担负着比小说、散文等文体更为抽象复杂的使命。只有将它还原为有声语言时才能领略其全部美学内涵。古典诗歌是诗歌朗诵的“高端”,具有与朗诵其他文体及现代诗歌不同的特点。在学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古典诗歌朗诵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

  我们朗诵必须充满感情。诗言志。人们常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情怀,足见人的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东西。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摘 要:古代诗歌是音乐的艺术,是绘画的艺术,也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载体,它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理解诗歌,是教学的关键。本文就朗诵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略加阐释。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而这些光靠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则显得远远不够。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诵读的重要意义。而古典诗歌的声调,主要表现在声调、节奏与韵脚的和谐组合上。高明的诗人,不仅运用这些形式要素创造和谐的音乐美,而且总能使之与诗意相结合。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气势和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披文入情”的过程。我们认为,诵读过程中正确的声调处理,是打通作品气势、声情以及最终进入作者情意世界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有着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以及含蓄隽永的情感。真可谓“气韵神和”“声情并茂”“荡气回肠”。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非朗诵无以欣赏其绘画美,非朗诵无以品味其情感美。

  将(qiang)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括号中的字为人教版选修中与苏教版不一样之处。

  翻译: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将进酒》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zhuàn)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呼唤自己的同伴来送 1

  上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头脑中应了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节奏逐渐。“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韶光易逝、人生苦短,要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立即转悲为欢。诗人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渲染。

  是诗的铺垫,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诗人借题的牢骚话,也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让“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寂寞”,是说被世人冷落,是为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兼以自况。这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家当买酒,消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年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2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3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塘尾万里学校 余泽薇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对学生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依赖教参而少个性解读、缺少诗意缺少激情、吟唱偏失、反馈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有必要加大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开发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作业反馈形式。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方法

  一、古典诗歌鉴赏教学重要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深远的中华文化载体和代表。3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古典诗歌仍能振奋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感。古典诗歌的教学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个性的塑造。

  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启迪作用。“它能纯洁、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人格中对人类整体关爱的那种悲悯、慈善的情怀”,“古典诗词古朴的意境,能使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古典诗词独有的音韵美、画面美,能带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①]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

  古典诗歌教学重背诵重默写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一则,在初中现行的学习考察中,古诗文默写占了较大的分值比例,并且有错一字整句不给分的评价标准。这种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意识、严谨的意识,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学生流行一句话:“靠靠靠,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重背诵中默写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二则,教师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条古训作为借口,剩下了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的“麻烦”。在浏览论坛时,看到一教师自言其看法很传统:“古代诗歌需要的就是背诵!没有积累,什么都没有,至于理解和领悟,以后再说。”教师的这种重背诵积累轻理解领悟的意识也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薄弱环节的原因之一。但强记强背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中小学生虽然会背诗歌,但已经失去了诗歌的韵味了。在诗词教学中遵循“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训,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诵读,而忽视对诗歌的理解。诗词教学加强背诵是毋容置疑的,但仅仅让学生背过就万事大吉,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子、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形成“导学图”,理清层次,交代写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二)依赖教参而少深入解读

《中国教育报》曾披露:“目前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堪忧。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②]照本宣科成了教师自我减负的“常规”途径。“当前诗歌教学过多的依赖教参之类的东西。对于诗歌,不外乎是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所谓教学策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贩卖教参。”[③]又有“最常见的模式是:引题—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范读—诗句解析—背诵—巩固练习”,诗歌教学一旦形成了某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那将等同于一滩死水。

  而与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相对立的就是,“背离科学化的过度多元解读”而矫枉过正。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化”解读而忽略诗歌的本真,那无异于哗众取宠。多元解读也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三)缺少诗意缺少激情

  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激情投入,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并迅速呈现出一种兴奋的入境心理状态。语文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才能煽起学生的激情,唤醒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诗歌。在所听过的古典诗歌教学课中,至今有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的魅力就是在我听了那节课之后,若干年直至现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时不时浮现出一个豪情万丈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他的激情和语言感染了我。

(四)吟唱教学传统日益消亡

《诗大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汉人对诗歌源起的见解,诗歌是由情而发,于是带有音乐和舞蹈的符号,最初人们就是把它拿来吟唱的。诗歌之不吟唱者历来也久,但如果能把吟唱引进课堂中,无疑又为诗歌解读增添了一种乐趣。“如台湾师大教授潘丽珠的昆腔演唱古诗词别具特色,台湾师大王更生教授的古诗词吟唱录音,对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很有帮助”。[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能偶尔伴以吟唱,不仅可以呈现古诗词的文采之美,而且可以展现古诗词声情并茂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五)反馈内容和形式单一

  对于诗歌的反馈作业,一般不外乎抄抄背背练练,内容和形式都较单一。这也容易师诗歌教学僵化,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作业的布置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如有的教师把绘画或表演作为诗歌作业,有的把诗歌朗诵录音作为作业,有的把诗词的演唱当作作业??成长期的青少年都较喜欢新奇的东西,这种不拘一格的古典诗歌作业就较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思考

(一)加大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方向。虽然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但在现有考核形式未有大的更改的情况下,考察内容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的方向标。如上面提到的,默写分值大,于是教师、学生都重背诵重默写而轻品味。从这点来说,要加大教师、学生对诗歌鉴赏的重视力度,相应的可以以加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力度作为一种补充途径,或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歌作为作文加分的重要依据。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1、积淀文化,提高素养。“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也是对诗歌鉴赏的最高要求。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如若不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难免会贻笑大方。掌握鉴赏有关的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格律,分清类别,积累古典诗歌常见的文学掌故。例如:“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其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一般方法:一读二找三析。读指读课文,标题;找即找诗眼,或是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析指分析诗歌的意象。再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方向,如作品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作品形象,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等。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所谓诗歌的比较阅读,即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比较阅读,可以是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间的比较阅读。在教授画面感比较强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把诗歌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与内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间的比较阅读。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教授诗歌,可以把它和其他的文学样式进行比较,小说、散文、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还可以是诗歌与诗歌间的比较阅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是狱中之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蝉是诗人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李商隐《蝉》诗人借蝉来悲叹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可以是同“诗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暝》中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这些“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懂得。《鹿柴》中“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达了隐居者的安闲的心境;《山居秋暝》中“空”写出了秋雨过后,洗涤后的大山清新,将作者来到山中,离开那宦海的飘浮,远离市朝的吵闹、喧嚣,心中感到的特别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情趣表达了出来。[⑤]

  3、常规和个性化教学并重。一方面要重视诗歌教学的常教常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诗歌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展开诗歌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选用诗篇。如李白诗歌朗诵专题、苏轼诗歌特色鉴赏专题、诗歌意象专题等。这些内容和方法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都较常规,除了继承传统的诗歌教学内容和方法外,还要敢于进行创新尝试。如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投稿;善于朗读的教师,可以组建诗歌朗诵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朗诵竞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动情的讲解打动学生。善于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事实上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如对于朗读、写作、歌唱或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展示自己的特长??

(三)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1、唤醒学生的激情。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学生接触到诗歌,很难一下子就被其打动,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情读诗歌,品读出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

  2、吟咏背诵,滋养语感。吟咏吟诵,是诗歌情感体验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指导。强调“三到位”“四步走”。“三到位”即眼到位,口到位,心到位,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四步走”指学生在“诵读”中“冥想”,在“冥想”中“揣摩”,在“揣摩”中“感悟”,在“感悟”中“体味”诗情。对诗歌的形象感知,仅有吟咏的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累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歌名著。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作一些“主题化”的归类背诵。.尝试发挥诗歌的吟唱作用。吟唱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吟唱古诗词对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升华艺术趣味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当让课堂上偶尔响起古诗词的吟唱声。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彭世强。他开出了令许多同行震惊的 “古诗词吟诵唱鉴赏”课程,令学生从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轻松学习古诗词,从而让诗词的韵味浸到了骨子里。吟唱资料可以购买或下载。如((古典诗词吟唱曲谱》(附光盘)是一部古代经典诗词的吟唱曲谱,全书收录了众多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等人的诗词作品,旋律优美动听。另外,网上还能搜索到许多诗歌吟唱的资料及网站,如南京师大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国内叶嘉莹学术网还提供了几位先生吟诵的MP3。一方面要听别人吟唱,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吟唱,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古诗词配的谱曲是否合适或恰当。[⑥]

  3、课堂表演。课堂表演容易让学生在视听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表演将书面的文字用身体语言、神情体态、情绪变化再现出来,是必须经过一番想象和联想的。

(四)优化诗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布置一个富有创意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设计趣味型作业,可以寓学于乐。设计探讨型作业,可以寓学于思;设计实践型作业,可以寓学于做。常给学生换新口味:时而抄背时而作文,时而观书时而品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扩写诗词类—诗词言简意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诗词补白,把一首诗词扩写成散文或记叙文等。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做课件,力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对子,了解一点诗歌的平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为诗词谱曲或配画,这是品味诗歌意境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的朗读带,上课时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录音,也较有趣。可以充分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特点,布置古典诗歌作业时诗画结合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追求,无非是保持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 于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第47页。

[②] 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③] 虞黎明《一首诗从什么地方教起》,《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46页

[④] 陶有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研究》,第19页。[⑤] 柳苏琴《刍议比较阅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⑥] 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第54页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3篇 古代诗歌教学相关文章: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3篇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东方古典诗歌3篇 在古老的东方诗歌

大盘点古典诗歌中菊花意象3篇 古诗文中菊花的意象

诵读与古典诗歌教学的融合3篇(古诗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中学生古典诗歌阅读学习情况调查表3篇(关于中学生诗歌阅读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