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3篇(高一语文优秀集体备课)

时间:2022-10-31 13:43:22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3篇(高一语文优秀集体备课),供大家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3篇(高一语文优秀集体备课)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1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执笔人:李雁玉 单 元: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的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中写景状物精彩,意境有没,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中虽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囚绿记》中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劲舞的“灵性”。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是写景精妙、意蕴深厚、语言优美。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名作,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文章借景抒情,记录了一个渴望自由的学者鄙视自己灵魂深处的内心体验。学习本文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家作品,体会作者散文口语化的特点,领略本文的声韵美、绘画美、意境美,理清情与景的关系,掌握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并能感知本文所寄寓的人格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进行比较,描述出故都的美好景色,表达了作者作为品民众一员对故都北平的热爱,也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他在文章展现的是正直爱国知识分子形象,他的美丽文思,也引发我们的爱国情思。

《囚绿记》是革命烈士陆蠡的一篇美文,描写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生活经历,写出了他对绿色生命的关怀、热爱,也写出了他在侵略者铁蹄下内心的期盼,显示了他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对祖国人民的爱。这篇文章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祖国屈辱的历史。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高中,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依然与初中相同,但是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明显和初中不同了。因此,应该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对信息呈现的方式、色彩的运用、界面的安排和画面的风格等诸要素都得进行周到全面的策划,以更好地表现和传递知识信息,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景物描写的画面美,探究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情思;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语言基础知识;细心品味文章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学习使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准确生动的语言来写景;陶冶情趣,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设身处地投入到作者描绘的环境中去,领悟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联想,体会散文中所状写的自然景物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准确理解文章所反映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领悟文中的哲思。

  单元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品读出作者笔下“景”的独特之美,从而品读作者的独特心境,深层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哲思。

  单元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安排:《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1课时 教学过程(以《荷塘月色》为例)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 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问题预设: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问题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

  五、讲读第一段

  问题预设: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问题解答: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六、讲读第二段:

(一)、问题预设: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问题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问题预设: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问题解答: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问题预设: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问题解答: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问题预设]: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问题解答: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板书]: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 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题预设: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问题解答: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问题预设: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问题解答:

  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

[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五)讲解第五节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问题预设: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问题解答:泻、浮、洗。

  问题预设: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问题解答: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

  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流动 [板书]:(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七 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

  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恰是到了好处 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

  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 小路 荷塘

  四周 家门

  地点

  八、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九.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的二、五.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2

  兰州七中高中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执笔人:尹赛华 单 元:第四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辞。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大作,是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的经典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本文让我们看到了他为改革当时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北大,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学子提出的三点殷切期望。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没有教育意义。《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再25万人的集会上发表的演说。他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号召黑人同胞用合法手段争取正当权益,让我们从中感知到美国黑人生活的某些侧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现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革命到十二格斯在挚友葬礼上发表的悼词。悼词将革命导师马克思一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的贡献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富有感召力,让我们今天仍能从中感知到革命导师的高大形象。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引领学生注意演讲辞的特点与语言特色;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学习演讲辞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3.体会语言背后饱含的深情,学习演讲辞的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3.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演讲辞背后饱含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单元重难点:

  1.了解文章背景,明确其针对性;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揣摩文中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味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单元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安排:《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2课时、《我有一个梦想》1课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课时

  教学过程(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情感脉络。

  2.体会演讲辞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马丁?路德?金为民请命的战斗精神和反对“以暴易暴”的远见卓识。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演讲辞情感脉络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强烈的鼓动性和巨大的号召力。

  教学难点:

  理解马丁?路德?金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梦想是在喧闹的尘世中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空中楼阁”;诗人海子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痛苦煎熬,他的梦想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备受沙皇专制迫害,一生多次遭受流放的俄国浪漫诗人普希金,他的梦想是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奔放;面对秋水长空,万物勃发的壮丽江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少年心事当拿云”,他的梦想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梦想,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请一些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远大。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每个人的梦想也都是不一样的,那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伟大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看看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1、作者与背景介绍(ppt)先ppt展示几张图片和相应背景 马丁· 路德· 金(1929—1968)

  神学博士,牧师,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的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1963年8月23日,马丁·路德·金组织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自由进军”运动。他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发出呼号。

1968年4月4日他在田纳西州被暗杀。要争取正义与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马丁· 路德· 金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为什么他会成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这与当时美国黑人所处的地位有关,介绍一下背景:

  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一个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理由是蔑视蒙哥马利市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

  当拒绝乘坐公交车的口令通过一个教堂传到另一个教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黑人都给予了响应。他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奔走在家和工作的地方之间。为此,许多黑人被白人老板解雇。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坚信一个人的尊严是上帝赐予的,任何律法和威权都不能将其剥夺。因而当他们唱着灵歌,唱着那些由祖先们的苦难浸泡出的深沉旋律、手挽着手上班时,路两旁的许多人泪流满面。

  1960年1月31日,一个叫裘瑟夫?迈克乃尔的黑人大学生,来到一家连锁店的吧台买酒,遭到拒绝,理由是“我们不为黑人服务”。

  黑人大学生平静地进入任何拒绝为黑人服务的地方,礼貌地提出要求,以最有尊严的目光请求服务,得不到就不离开。为此,许多大学生遭到围观、嘲弄、甚至身上被浇满番茄酱。但他们不卑不亢、不喜不怒,得不到服务,就坐在那里做作业,读书,研究学问。

  这是一场黑人民权运动。它的领导者就是马丁?路德?金,他意识到黑人心中压抑百年的尊严已经觉醒,历史性反抗的时机成熟了,他号召黑人以“非暴力抵抗”的方式,向这个充满歧视的国家发起挑战。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黑人集会。他面对25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走近马丁?路德?金,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伟大历史时刻。

  二、检查预习

?

  镣铐liào kào 枷jiā锁 ? 缔dì造者 履lǚ行 ? ? ? ? ? ? ? ? 戳chuō子 侈chǐ谈 拯zhěng救 磐pán石 心急如焚fén 崭zhǎn新 蜕tuì变 汹涌澎湃 窄zhǎi小 赎shú罪 匿nì迹 巍峨峰巅 蜿蜒wān yán 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空头支票(因票面金额超过存款余额或透支限额而不能生效的支票)义愤填膺yīng(由不义的人或者事情所激起的愤怒之情充满胸膛)安之若素(对于困难危险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安然处之)?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济,对事情有益,成)

?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三、整体感知

  1.感悟课题“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我”指的是谁?有什么样的梦想?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设疑)

  师:看题目产生什么疑问? 生:我是谁?

  生:我有怎样的梦想? 生:我的梦想怎样实现? 教师总结:

“我”指的是谁

  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或他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他能否实现这个梦想?

  听课文录音,思考这些问题,找出答案

“我” 不仅是马丁?路德?金,更是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哪些段落是作者满怀深情的梦想 ? 18—26自然段

  读——六个“梦想”——内容

  人人平等,拥有自由正义,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白人情同手足 要求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上给予黑人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权利 哪些段落是他产生这个梦想的原因? 1—7自然段

  一百年前,政府许下“解放黑奴”的宣言,给黑奴带来了希望

  一百年后,政府没有兑现诺言,“宣言”成为“空头支票”,黑人依然没有自由和平等

  如果黑人没有自由和平等,国家就得不到稳定 他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梦想 ? 8—17自然段;非暴力斗争方式

  哪些段落?哪些语句反映了这种斗争方式? 8段—

  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

  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

  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抗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9段-我们却不能因此不信任所有的白人。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金希望的是和平、团结、彻底、永远向前 马丁的斗争方式以及其合理性 “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其深受印度圣雄甘地的影响,所争取的也只是取得和白人一样的平等权利,而不是推翻美国政府。同时,虽然有很多白人歧视黑人,但他们只是种族权利的蒙骗者,黑人要想取得平等的地位,同样离不开白人的支持。

  而“暴力”只能使两种肤色的种群更加隔膜,矛盾更激化,使得更多的白人更加不理解黑人。品读11-16 黑人怎样才能“满足”? ? 当警察停止对黑人的野蛮迫害时 ? 当黑人能和白人一样找到旅馆住宿时 ? 当黑人的基本活动不被局限在贫民区内时 ? 当黑人能和白人一样享有选举权时 ? 当正义和公正滚滚而来时

  根据上面的学习可以总结出本文的思路特点和内容结构: 本文的思路特点

“为什么有这个梦想”(1—7)“怎样实现这个梦想?”(8—17)“这个梦想是什么?”(18—33)结束语:鼓励、号召(34)

  特点:思路新颖、清晰,结尾引人深思、令人振奋。影响深刻。一(1~7)交代集会原因:(1)回顾林肯《宣言》

(2)揭露黑人被歧视现状(3~5)点明集会目的

  二(8~17)号召黑人斗争:斗争决心

  斗争方式 勉励黑人

  三(18~34)梦想平等自由:(18~28)梦想内容

(29~34)意义和信心

  四、品味课文,了解修辞,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文章中运用了很多修辞其中以排比和比喻最为突出,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排比和比喻的特点:文中的排比很多,我们就取18-26段来分析体会一下(叫同学起来朗读)

  自由诵读18—26自然段,注意排比句式的作用

☆排比的运用,加强语气,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更容易感染听众并激起他们深深的共鸣。除了排比外课文多处还运用了比喻修辞,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比喻有哪些深意 联系上下文,研读以下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种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空头支票”是个巧妙的比喻。自林肯总统签署《黑奴解放宣言》以来,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的生存、幸福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美国政府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却没有实际意义。

  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含义大家都非常清楚、熟悉,用它作比,生动形象且容易为人们理解,从而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地投入战斗。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秋天”和“酷暑”分别指什么?)

  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黑人为之奋斗的实现自由、平等的那一天比喻为“爽朗的秋天”。我们知道,秋天“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这个比喻,生动而直观地告诉听众,他们的奋斗结果是什么,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战斗。

  酷暑与秋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它简介而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辟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美国应定能够成为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

  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是多种乐器、多重乐声的合奏与“交响”。

  作者在此处用“交响乐”来作比喻,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了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

  总结★演讲词的特点 ⒈ 三多:(形式上)

  多用整句(排比,气势强大)

  多用短句、呼唤语(感召力,煽动性)

  多用修辞格(比喻、排比、反问等增强感染力)⒉ 三性:(内容上)

  针对性

  逻辑性

  思想性

  五、小结

? 本文感情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感召力强

? 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生活现状,号召黑人投入争取民主、自由、民主的非暴力战斗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未来作结。? 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

? 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也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才,为伟大祖国的繁荣、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拓展

  很多年过去了,你认为金的梦想实现了吗?(展示一些图片)自由平等是人类永远的梦想,也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结束)

  七、播放音频马丁演讲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3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绝版的周庄》

  二、老师讲解《绝版的周庄》的讲课思路

(一)《梦里水乡》的音乐导入 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

(二)作品介绍

(三)文本解读

  1、赏赏景--品味周庄之美景(1)品一品写美景的句子 找句子、朗读、品析

(2)找一找写美景的顺序

  分组朗读“春日晨阳”的周庄和“入夜酣睡”的周庄(3)欣赏陈逸飞《故乡的回忆》 2聊聊人--感受周庄的意义

(1)沈万山的故事--周庄的富贵气

(2)三毛的故事--周庄的故乡感、家园感 3品品情--挖掘作者的情感(1)情感最浓的是那一段?

(2)这段中哪个词说明了作者情感开始变化(3)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文本提升

  谈一谈对“绝版”的理解 总结: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保存好我们的民俗文化 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

(五)拓展讨论

  如果你要在周庄开一个餐厅 你会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才不会辜负周庄的古典气息?

(六)作业

  写一篇追忆温州文化的随笔

  三、集体讨论

  1、本文《绝版的周庄》 是属于一篇十分唯美的散文

  字里行间有一股说不出的宁静和深沉的忧郁 因此怕旅游照太过热闹 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当然只有一张画作的PPT的确显得单薄

  2、本文字词比较简单 没有生僻的字词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3、的确有点辛苦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4、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在引导中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叶红老师讲解《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讲课思路 课文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解题: 提问:念奴娇是什么 赤壁怀古是什么? 2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本感知

  全体学生朗读全文 疏通字词

  2请一位同学正确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思考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教师范读:(配乐)文本分析

  1、上阕写景分析:

(1)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阕 其他同学思考

(2)提问:在词的上阕 通过作者写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3)师:作者赞叹江山如画 同学们

  如果请你根据这些文字画一幅画 你觉得这幅画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4)请三位同学个别比较朗读 自评 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

(5)【朗读指导】:学生齐读上阕 2 下阕人物分析: 1)周瑜形象赏析:

(1师:我们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豪杰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阿瞒岂但能横槊

  文彩风流世有人(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交兵不假挥长剑 已破英雄百万师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2)师:你们最欣赏哪一位三国英雄呢?

(3)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 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

(4)师: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 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

(5)现在请小组齐读词的下阕 其他同学思考

  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

(6)师: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7)提问:这里所描写的周瑜和大家所知道的周瑜是否有区别?

(8)历史上的周瑜 是怎么样的呢?

(9)朗读指导:个别学生朗读描写周瑜的句子 教师点评

  2)苏轼内心分析:

(1)师:面对年轻有为 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周瑜 苏轼如何描写自己?

(2)师:词人发出了“人生如梦 的感慨

  请一位同学简单的解释下这句话

(3)比较阅读《定**》来了解作者的生平(4)【朗读指导】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思考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对你的人生态度的启发

  三、集体讨论

  1、”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指导学生的朗读

  使学生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 教者经过字词字音指导之后 进行朗读指导

  让学生大声诵读并且反复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提出阅读要求!并注意读出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2、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 自己讲还是太多

  3、好文章均文质兼备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精髓 在此基础上求新的形式 便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

  语文教学守正是本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学习语言的范例 加之适当的形式 会锦上添花

  我在讲解课文时注意以自己特殊的手势传辞达意 令同学们感到亲切 更易于融入课堂中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深入思考 分析

  从而在探究富有挑战的思考讨论中推进教学进程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发言积极 讨论热烈

  对诗词的理解较深刻 整节课师生互动良好 整个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本课的重要特色为举纲张目 不枝不蔓 或点或染 有主有次

  理解词语为领会主旨服务

  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去领略衬托和铺垫手法运用的妙处 其他或点到为止 或略去不提 聚焦准确 精力集中

  教法则不落窠臼 从下阕讲起

  因为那是”诗眼“所在 纲之所在 主旨所在 一纲在手

  再用倒剥笋的方式 层层深入

  赏析高妙之手法 品味精巧之构思 令人一新耳目 背景介绍不在开头

  却非同寻常地穿插在授课

  过程中

  直接为揭示主旨服务 这是本课的又一奇着 在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

  为了培养同学们鉴赏诗歌的兴趣 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 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素养

  在课文基础上适当选取一些篇目比较阅读 尤其是在讲解重要诗人词人时 可以辅以该诗人其他篇目比较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8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牛郎织女》

  二、朱欢敏老师讲解《牛郎织女》的讲课思路

  1、导入:(2分钟)

(幻灯片映杜牧的《七夕》)七夕这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节日 给了我们多少美的遐想和浪漫的情思 今天

  我们就要一起来探究一下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两位男女主角的奥秘 看看这两位主角如何生活在我们的神话和现实中 出示课题《牛郎织女》

  2、预习检查:(1分钟)

  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板书神话和科学)

  3、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12分钟)

(1)生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

  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

  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 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

  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 其中

  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

(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

  问:诗人在词中表达了何种情思?哪些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逢? 提示: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读本词)

(4).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版本很多 这里的戏剧部分就引用了一种版本

  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一种版本

  师述:一对有情人被一条无情的银河相隔

  而善良的喜鹊们却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搭起了一年一度相会的鹊桥 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浪漫的神话!(板书浪漫)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的神话如此地令人向往 难道这就是这两颗星的真实面目吗?

  4、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写一写(25分钟)

(1).叫三生读8-10自然段

  梳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知识

  问:牛郎织女真的能一年相会一次吗?请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问:这几段文字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明方法? 提示:列数字 作比较

  因为这两颗星距离我们很遥远 用数字能确切地说明事物

  作比较

  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与太阳进行比较 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想象他们的大小

(2)成立天文天文兴趣小组

  梳理文章所涉及的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天文学知识 筛选主要信息

  写成一段单纯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性文字

  并派二位代表上台对照夏夜星空图介绍天文知识

(3.)对照夏夜星空图 学习有关天文知识(结合相关自然段)

(4).比一比

  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部分和说明性的文字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试着找出课文中的某些方面做个比较

  提示:可就距离、是否往外跑以及大小等方面作比 突出神话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板书严谨)

  5、总结全文(5分钟)

  现实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差距如此之大

  我们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大量与之有关的美妙传说? 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有哪些?阅读12自然段 找出答案

(板书欣赏神话、提倡科学)

  6、拓展练习:出示嫦娥奔月和月球的图片 谈谈神话和科学的统一和谐 布置一研究性学习题目

  全班自由分为4组:每组要求完成 搜集月球的神话传说、月球的天文知识 并将之写成一篇既有神话传说 又有天文知识介绍的说明文

  三、集体讨论

  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致

  2、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一致

  3、教学难点的突破成功:《鹊桥仙》的双重解读 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4、可以和专业结合起来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5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李梦丹

  一、备课篇目:《雷雨》

  二、李梦丹讲备课思路

  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对联”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可以说这首对联就是对《雷雨》的最好的概括 我们这堂课的任务就是理解这首对联的上联

  介绍作者:曹禺(1910-1997)原名万家宝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阅读文本: 请阅读”午饭后......“到”......侍萍接过支票 把它撕了“

  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如何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呢?

  三十年是什么意思?风风雨雨又指什么呢?这三十年来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风风雨雨!时

  间 地点

  事

  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 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三十年后 周公馆

  梅花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

  梅花指什么?(梅侍萍;衬衫里的那朵梅花;还有侍萍的性格--象梅花一样的坚毅......)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如果把它理解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来看看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已知活着的“ 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周朴园?(性格特点分析:)

  我们应该怎么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依旧留清香?)

  课堂小结: 在利益社会中

  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 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 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作业

  1、阅读后文 并争取阅读原著 读懂对联的下联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2、有感情的阅读剧中人物的语言

  三、集体讨论

  1、上这一课李老师用一首对联 ”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串成全文

  而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读对联的上一句是比较成功的 这样的导入很新颖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通过三十年风风雨雨将周朴园和鲁侍萍所经历的恩怨情仇通过图表打出来 既清晰又有条理

  而这堂课的重点就是”梅花依旧留清香“应该如何理解!通过周朴园对”死去的“"活着的”“眼前的”的侍萍的态度

  解读这个人的性格!最后得出因为在情感和利益不能两全的情况下 而舍情感取利益的现实

  从中人性中冷酷和温情的一面 这样的安排把学生带进了周家 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智慧

  3、对于人物的性格 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而答案不可能千篇一律 所以最好是在黑板上写出 而不是在PPT上打出;

  4、在引出人物性格的方面可用多种方法解读 可让老师参与对话 生生对话

  还可以让学生单读后在评价

  这样可能学生的讨论会更加积极点更加热烈点!教师不能硬将现成的东西塞给人家 剥夺了学生阅读、品味、赏析的机会

  4、在解读梅花依旧留清香这个阶段 可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选读等方式

  避免单一给人带来的乏味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9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那一年面包飘香》

  二、刘素芬老师讲解《那一年面包飘香》的讲课思路 导入:人生的道路千万条 只要我们肯付出心血和汗水 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我们就能开拓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阅读课文 准备回答:

  1、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请你说说“我”(老师)的这次“面包奇遇” 或者说说面包师傅(学生)的创业之路(选择其中一项完成)进入问题1:2个 面包师傅和“我” 师生关系

  进入问题2:

  1、学生分角度复述;

  2、归纳:老师讲述了一段回忆 学生讲述了创业之路

  2、课文为什么选择“从尾说起”的角度?这是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找一找 品一品

  1、请把视线集中在“我”(老师)和“面包师傅”(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从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再读课文 找细节 讨论概括

  插入作者介绍:

  2、面包师傅的创业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老师评价学生绝技随身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这一特点? 为人从业之品

  1、师生谈启示

  2、文中老师的教导身:“不要学坏 总要有一技随身” 齐读末段

  3、请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谈谈你准备如何“一技随身”? 请你来小结:职场风云变幻 只要

  你就是职场的成功者!课外拓展:渔翁的故事

  拓展学习(选择一个项目完成):

  1、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

  2.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三、集体讨论

  1、教学过程中

  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

  2、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3篇(高一语文优秀集体备课)相关文章:

高一开学简短自我介绍9篇(高一开学的自我介绍)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2篇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大全1000

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教案2篇(部编四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题及参考答案3篇 事物的答案只有一个

高一新生军训日记7篇 初一学生军训日记

小学语文四年级《麦哨》说课稿2篇(说课稿模板小学语文四年级)

开学典礼高三学生代表发言稿3篇 高一新生开学典礼精彩发言稿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2篇 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浙江人初中作文3篇(中考语文作文浙江)

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思想工作总结3篇 本年度语文教师思想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