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课文教案

时间:2023-05-04 10:48:15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会员“bhafd8”分享的荷花课文教案(共14篇),供大家参考。

荷花课文教案

《荷花》教案设计 篇1

  唐老师课堂-以《荷花》为例浅谈第一范文中的审美教育

  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以《荷花》为例浅谈第一范文中的审美教育

  湖南省衡山县城西完小 唐婉 联系电话: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说:“让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汲取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者日益注重审美的教育,怎样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更是教师们思索的要点。美,包含于一切优秀作品中,作家塑造了美,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继而创造美。究竟如何来开启这扇美育之门呢?下面,我就以《荷花》一文为例浅谈第一范文中的审美教育,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朗读感受自然美。

  前苏联教育家斯米尔诺夫曾说:“作品的朗读占着我们工作的大部分。假如我们认为朗读的材料是第一流的作品,那么,这种作品的艺术方面:色彩、形象、语言的生动,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教,那是保证学生对没的了解,作品读的越好,学生就能懂得和受它感染。”朗读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作品的内容,形成立体思维,获得较多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朗读。读叶圣陶先生的《荷花》:“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清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通过朗读,眼前的字句不再陌生,仿佛一切都是亲眼所见,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清丽朴实的自然美。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朗读不能局限于一遍两遍,也不能局限于一种形式,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感悟其中之美。

  二、通过点拨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美。

  一篇好的文章,作者的用词是经过再三斟酌,仔细推敲的,每一个词句无不闪动着美的艺术,教师要善于点拨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细读《荷花》,你不难发现叶圣陶先生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功夫,许多字句包容了极丰富的内涵,其简洁、确切是别的字句所无法替代的,既浅显易懂,又惟妙惟肖,恰如其分。如“荷叶挨挨挤挤的”,这里“挨”和“挤”是一对近义词,但又不完全一样,引导学生体会到它们的相同,而且不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让人似乎看见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又如:“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者不用“长”、“露”,而用一个“冒”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一幅动态的荷花生长图,从而体会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描绘,出神入化,由此可见作者谴词之匠心,语言艺术之高超。

  文章的修辞美当然也是语言美的重要部分。《荷花》中运用了几个贴切的比喻,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简单一个比喻,不但写出荷叶的色彩美,而且写出了荷叶的形状美。美,就是那么简单,让人非常自然,而又让人耳目一新,只要能准确地抓住重点词句,并对比分析,不难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三、通过想象感受意境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境”便指“意境”。“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思,“境”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客观的景、物、事。因此,“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或自然环境的结合,是行神合一的艺术境界。把握“意境”美,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凭借联想和想象,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和描写的事、物交织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作品最深处的美。《荷花》一文中第四自然段渲染了一个恬静、和谐、优美的梦境:“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朗读时不妨放点轻松的音乐,带领学生将思绪放飞,把课堂想象成荷塘,把自己想象成阳光下、微风中的荷花,有蜻蜓、有蝴蝶、有小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你还好象看见什么?如此,将想象与文章相扣,水乳交融,丝丝合拍,完成形和神的统一。可见,合理的想象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更深处的美。

  只要认真思索,敢于实践,我们便能将审美教育融入第一范文,使语文课真正变为美的欣赏课!

《荷花》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展开,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抒发了作者对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目标: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荷叶、荷花的颜色、样子、姿态,深刻感知荷花的美丽。

  ②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品味词句,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荷花的神韵,深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③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荷叶荷花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体会荷花的美,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

  难点:想象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的景象。深刻体会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赏图,悄然入情。

  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首先用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答出是荷花后,我即兴追问:你见过荷花吗?在哪里看见的?说说你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学生此时兴趣高昂,争先发言)接着,我(课件播放荷花的录像),和学生一起欣赏;欣赏后,我趁兴问学生:“看了荷花的录像后,荷花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漂亮”“亭亭玉立”……)其实,在作者心目中,荷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公园,去看看荷花。课件出示课题《荷花》

  (二)、潜心品读,逐步动情。

  首先我课件播放件荷花开放时的录像。引领学生欣赏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所看到的荷花是很美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生动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学生读后,我接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跃跃欲试,争着发言。

  ①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紧接着我课件出示这句话及描写荷叶的图片;让学生边观察画面,边读句子边想象,并让学生说说荷叶有什么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板书:挨挨挤挤、碧绿)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挨挨挤挤”的意思及荷叶(多、大、圆)的特点,再通过读好“词”,好“句” 进一步体会。让学生真正感知荷叶的美。

  ②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即兴课件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紧紧抓住“冒”字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说说“怎样的长才叫冒?”同时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又是怎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让学生感知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形成了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③、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荷花的句子‘有的…有的…有的…’”接着我用课件分别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出示这三句话。此时此刻我问:“荷花开放时有几种姿态?”(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板书: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全展开、花骨朵)接着,我趁兴追问:“你最喜欢哪一种形态的荷花呢?为什么?”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完全开放的荷花,因为花瓣全展开了,给我们洒下了恩泽。我就和学生看图理解“展开”的意思,抓住“展开”指导朗读;有的学生会说,我喜欢花骨朵,因为“饱胀”可以看出荷花马上就要开了,充满了希望,我就抓住“饱胀”让学生感悟,指导朗读。然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荷花的美读出来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同时还采用表演的形式,请三个同学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分读三句话,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在学生体会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后,我课件播放荷花的录像,再引导学生想象:荷花除了课文中描写的三种姿态外,你还看到过其它姿态吗?有哪些姿态?(这时学生思维开阔,踊跃发言)随后,我相机又问:“这么多种姿态的荷花,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呢?”学生很快说出“千姿百态”,最后,我相机总结,引读“这真是千姿百态!所以,作者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于是,作者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文字同时播放录像)“如果…了不起。”让学生感知,深有所悟。

  最后我进行小结:作者写得太精彩了,写出了荷叶、荷花的天然美,老师和你们一样也被这美景陶醉了,忍不住想与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配乐朗读)此刻,情感得到了升华与作者情感的形成共鸣,融为一体。

  (三)体会意境,巧妙移情。

  1、在学生朗读完后,我即兴问学生:“假如此时你站在这一潭荷花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接着让学生认真地品读第四、第五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陶醉之情。

  3、在学生读好各句后,我又让学生质疑:“自己变成一朵荷花后,蜻蜓、小鱼会对‘我’说什么?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和‘我’作伴?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自主解决。同时,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化的表演情景,让一部分学生来扮演荷花,通过肢体语言来体会“翩翩起舞、随风飘动”的含义;让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文中“蜻蜓、蝴蝶、小鸟”,讲述清早飞行的快乐、昨夜做的好梦,并进行创造性对话,说说小虾、蝴蝶、小鸟可能会对漂亮的荷花说些什么。这样既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随后,我进行小结“正因为我被这情景深深地陶醉了,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拿起书,再次跟作者陶醉一回吧!”

  (四)想象美景,尽兴抒情。

  此时,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了,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抒发情感,我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课件播放荷花的录象,接着引导学生说:“当看到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我想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画下来。”“我想朗诵一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我想背诵一下课文。”……学生的思维活跃,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①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②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引领学生欣赏,引导学生赞美荷花或大自然。如: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大自然?

  ③ 荷花是很令人陶醉的,请同学们画出你心中最美的那朵荷花,或者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成信寄给荷花姐姐或大自然。

  (六)、个性化作业,指导语文实践。

  ① 试着像作者一样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花。

  ② 动手画一画白荷花各种各样的姿态。

  五、板书设计。

  叶:挨挨挤挤 碧绿

  荷花 冒

  花 美

  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全展开 花骨朵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启开了学生智慧的闸门,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自由的空间。第一、通过动手写、画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做到了学以致用。第二、采用了情感调动式的教学方法,开始我以一个谜语的形式调起学生的情感基调,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荷花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词句的描绘,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荷花的图片,看到画家笔下的荷花姿态是那么美!通过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知道荷花的味是那么清香(板书:闻、清香),吸引了作者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那么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板书:看)美丽的荷花又引起作者哪些想象呢?(板书:想)让我们和作者一同去看看吧!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

  2、用最简单的词概括你所看到的。 板书:叶 花

  3、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地来说说你看到的荷花、荷叶是什么样的?

  (1)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2)具体说说荷叶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a. 哪个词说明荷叶多?(挨挨挤挤)哪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碧绿)哪个词说出了荷叶的形状?(大圆盘) 板书:多、绿、大、圆

  b.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c.谁来把你看到的荷叶用朗读告诉大家。

  (评价:你看到的荷叶真多、真大、真绿)

  d.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白荷花更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3)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可以换成哪些词呢?(指名说说)(长,钻…)

  b.如果你是这荷花,你会怎样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演一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冒出来?(为什么冒得这样快?为什么冒得这样慢?为什么心情那么高兴?)(冒得快的可以体会到其蓬勃的生机和急切的心情;冒得慢的可以体会到荷叶的多,钻出来的艰难。)

  c.一个“冒”字包含着那么多意思呢!谁能把冒的含义读出来

  d.过渡:从这些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4)具体说说你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

  a.荷花开了不少了,荷花是白色的。

  b.千姿百态的荷花,课文写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姿态?

  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看图片)

  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初放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盛开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含苞欲放

  指导朗读,这些荷花你喜欢吗?

  指导背诵,你能把它们画在脑海中吗?

  d.荷花的姿态还有很多呢,结合图片欣赏不同姿态的荷花。

  4、引读第三自然段:这么多白荷花,——。看看这一朵,——,看看那一朵,——。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句中的“画家”指的是谁?(大自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大画家,我们再来欣赏这一大幅活的画。

  (板书:活的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过渡:闻着那淡淡的清香,看着那一池姿态各异的白荷花,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板书:仿佛

  2、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作者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边听边想。

  3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雪白:表象了荷花颜色的美丽。

  翩翩起舞: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

  静静地站在那:表现了荷花的静态美。

  多美的荷花呀,连蜻蜓、小鱼都被吸引过来了。想象:还有谁来了?干什么?

  4、让我们再一次来美美地回味这一幕吧!师生配乐共读第四自然段。

  5、引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真是看得津津有味啊。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作者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你喜欢这些荷花吗?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出示“荷花,(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3、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它美丽高洁。古今文人墨客喜爱荷花,留下了大量咏荷的诗文。

  4、读读《补充习题》第六题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第4、5题。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荷花》 教案 篇4

  第12课《荷花》作业设计目标1、正确书写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通过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3、通过诵读《荷花》,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花的,请你好好读读,并且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一抄,再选一两个写一句话。吐蕊 凋零 枯萎 秀丽 瑰丽 素雅 红艳含苞欲放 亭亭玉立 姹紫嫣红 婀娜多姿沁人心脾 清香扑鼻 凌风傲霜 竞相开放 帮助学生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建议第二课时使用)☆☆☆☆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读一读,再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1、这棵榕树很茂盛,像 。2、这条小路弯弯曲曲的,像 。这株月季花开得很鲜艳,像 。 通过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建议第二课时使用)☆☆☆☆你一定读过不少有关荷花的古诗吧,摘抄一两首古代咏荷的名诗,读读背背。 引导学生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荷花》教案 篇5

  (一)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4、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二)预习学案: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观察图画,带入情境,熟读课文。

  3、理清层次,了解课文内容,并用横线画出荷花样子的句子。感悟荷花的姿态美。

  4、身临其境,把小姑娘感觉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句子画出来,阅读体会其含义。

  4、在笔记本上记下预习后不明白的地方,准备上课交流。

  (三)导学案

  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

  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3、,互帮互助。交流质疑

  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1、认真阅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荷花样子、姿态美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思考。

  (2)小组交流,生生合作,最后达成一致

  (3)班内交流,合作探究。

  2、品读描写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置身于其中段落(4自然段)。思考: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1)认真研读,思考上述问题。

  (2)小组交流,互助合作,交流意见。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3、你置身于荷花池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个人默读,深入思考。

  (2)小组内交流,形成统一。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三、精讲点拨,解疑打难。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可她不是真的荷花,我想她是被荷花深深陶醉了,所以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四、图文对照,默读静思。

  请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眼睛久久凝视课文插图,随着荷花一起翩翩起舞。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五、课外延伸,扩大视野。

  背诵杨万里的《咏荷》。阅读《王冕看荷花》和《多美呀,野花》。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课堂检测

  1、认读生字生词。

  2、荷叶( ),象一个个(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 ),有的( )。有的( )看起来( )得马上要破裂时的。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丛书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12课 荷花

  外表美: 色彩 花 叶

  姿态美: 茎

  内在美: 品格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案 篇6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简单提示以前的欣赏内容。

  提出课题:(板书)欣赏齐白石的画

  介绍齐白石的主要成就

  问:你们知道齐白石这个名字吗?

  齐白石是现代有名的大画家,他是湖南湘潭人,生于1863年,1957年逝世。白石爷爷一生勤劳、刻苦。画了数以千计饿画件,他观察事物很细致,并加以融汇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特有艺术风格。作品以大写意为主,题材广泛。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欣赏《荷花》

  问:你们看这幅《荷花》画的是什么季节?用什么绘画工具表现的?都用了哪些颜色?

  小结:

  这幅荷花实际大写意的中国画。表现的是秋天池塘荷叶已枯黄,然而荷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整个画面画的很满,荷叶大,用墨轻重对比强烈,荷叶、荷花、荷梗、莲蓬等互相穿插自然有序,那盛开的荷花颜色鲜艳夺目,荷花中间还长出了一个绿嫩的莲蓬,与那快要成熟的莲蓬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大自然的感觉。

  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荷叶是用赭石,荷花是用胭脂加曙红,荷花中的嫩莲蓬是用绿色。

  共同欣赏齐白石的其它作品。学生谈感受,老师加以补充。

  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齐白石的一部分作品,通过介绍齐白石刻苦学习的故事和事迹,希望我们从小向齐白石爷爷学习,画出像齐白石爷爷一样的画。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提示上节课欣赏内容。

  提出课题(板书)小朋友的画

  提问:这些作品你们最喜欢哪一幅?

  归纳:

  ①《海岛》是表现四周环水的小岛上盖起了漂亮的小房子,这些小房子是红房顶、白墙,颜色特别好看,十分醒目。小画家采用的方法是:先用重黑线勾勒出房子的外型,再用朱砂色染房顶。

  ②《幸福》小画家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照射在大地上,树木和房屋的色彩对比很强烈。还有妈妈带着哥哥和小妹妹在花园散步。

  ③《瓶花》很多家庭用瓶花来装点环境,美化生活。李山小朋友用油画棒将鲜花勾画出来,用玫瑰红画出花瓶,用蓝色画出有格格的台布,整幅画颜色协调统一。

  ④《我最快》表现了小朋友们骑车竞赛的情景。重点刻画了1号小朋友骑车的姿势夸张了他俯下身子、车座高、车把低的特点。为了突出赛车飞快的车速,在车的后面还添加了几条白线。

  ⑤《太阳马》是一个小朋友牵着一匹象太阳一样发出光芒的马,穿过田野和村庄,太阳马照亮了大自然。这是一种神奇美丽的想象。捷克小朋友是在多色纸上用刀深刻白线勾出轮廓,在浅刻出红色、橘黄色,颜色很鲜艳,用刀大胆有力,马的头部前面颜色有一种放射感。

  ⑥《爱鸟节》小画家画出了小朋友们爱护小鸟的场面。小画家将亲手制作的鸟巢放在树林里,帮助小鸟盖好新家。小鸟们见后欢快的飞舞和歌唱。整个画面颜色十分协调。

  ⑦《我和小鸟》表现小画家喜爱小鸟的心情。身穿红衣服的小朋友好象一个音乐家,同一群鸟儿歌唱,不管是大鸟还是小鸟都张着嘴唱的十分起劲。

  ⑧《秦淮月》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表现方法,描绘了秦淮水天一色的幽静画面,黑瓦白墙的房子、岸边的乌蓬船,造成一种江南风景幽雅而迷人的效果。

  小结:

  我们欣赏了小朋友八幅作品,有些作者与我们是同龄的。希望同学们努力向他们学习,画出比他们更好、更美的作品。

  课后分析:欣赏作品时在时间安排上可有所侧重,挖掘每幅作品的主要特点。

《荷花》教学反思范文 篇7

  这是一篇抒情的写景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荷花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荷花的美丽。在教学中我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又回到看荷花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抓住重点词来体味——重点词“冒”

《荷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阅读,并且学生可以利用这篇文章进行仿写,其中有许多好词佳句,适合学生积累,运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单单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三个特点——多、绿、圆。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体会,就是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体会,对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研讨。在这段话中,虽然有许多好词佳句,但是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须有详有略,所以,在这段话中,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来体会这个字用得真好!一开始,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段话中,那个词语或那个字你觉得用得特别好?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冒”这个字。接着我问:怎么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呢?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应该会非常活跃,答案也会丰富多彩,例如:高兴地长出来,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但是另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学生都没什么反应,一看这个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么预设,也没想到学生会是这样的反应。因此,我只能换一个问题:荷花冒出来是想干什么呢?这下,学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说因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了,有的说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快速地长出来了,还有的说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来打招呼,很高兴地长了出来……没想到,问题一更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体会句子中重点词把握。

语文荷花的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一、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也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我们深知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现代教育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强调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回顾这一节课,会被这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所打动“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5、重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6、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本节课中设计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深入情境(出示课件)“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学生变换角色描述)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

课文《荷花》教学反思 篇9

  课文描写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其中的遐想。文章运用许多好词佳句,表现了荷花清新脱俗、美丽婀娜的风姿。全文一共五个自然段,在第二课时的的教学中,我主要以体会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为主。在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提出这一自然段的几个中心问题: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整段文字采用怎样的结构来写?划出这一节中你最喜欢的几个好词。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学习要求,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第2节,在文中圈圈点点。其间我巡回检查中,看到有的学生读得有滋有味,颇为入味。而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教学反馈。

  从反馈情况来看,对于几种不同荷花的概括和好词的寻找,学生分析理解的都挺不错,基本能概括出三种不同形式的荷花姿态,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但在仿写这一环节中,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优美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文字读来干巴枯燥,没有好的形容词来修饰,说明平时辞藻的积累不够;有一部分学生流于纯课文的模仿,缺乏自己的想象力,形式结构太过雷同课文;而大部分学生的素材范围狭小,仅限于几种花卉,说明学生课外知识欠丰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所知较少。。凡此种种,从课堂总体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能达到预期目标,也能从中折射出一些问题,懂得今后在学生创新思维及好词佳句的积累上,还需好好加以重视。

荷花教案模板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 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四、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改编仿写夫妻话别一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水生嫂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异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模板 篇11

(课题)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解释和字典词典学习本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理解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边画边把新词读两遍。(3)利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词典理解字意。

(4)思考:课文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介绍那些方面?

  2、讨论 (1)字音

①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读音情况。

②注意课文中多音字的读法,联系上下文,看看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它的其他字音在什么情况下读,读什么音,又是什么意思。

(2)字形 ①记忆字形,并找出形近字,同桌互读互写。

②难写字:找出课文中比较难写的字、笔画较多的字,讨论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的,怎样比较好写。

(3)难解字

①联系上下文解释字意、理解词义。②注意多义字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 作业布置:

  1、字词听写

  2、理解词义 板书: 授课时间:

  课时二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各段段意。

  3、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各段段意。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初读课文后,你对内容有什么印象,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在相应的内容旁边注明。

  学生讨论并标注。

  二、自学讨论深入感悟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划出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在课文空白的地方标注,再试着读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讨论

  三、理清课文层次,概括各段段意

  1、分自然段读课文,并在各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全段的句子(中心句)。

  2、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是相关联的。

  3、把有相关联的自然段并为一个部分,再归纳出段意。

  4、体会文章的内容及主题。

  四、体会情感及写法

  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体会作者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五、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认识和收获?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板书: 授课时间:

  教学反思:

语文课文教案模板 篇12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在这个课文有你想要的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

  这篇略读课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用词生动、描写细腻、语句优美。

  1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可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课文记叙的顺序。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认识珍珠泉的美丽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珍珠泉】教学挂图,录音机及朗读磁带。

  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1导入语:小孩爱泉水—故乡的泉水—又绿又深的,不断冒泡的珍珠泉。

  2初读感知

  引导边听录音边读边联想。

  自由读想像交流互补。

  3深入细读解决生字词,划出好的语句体悟交流。

  4生生互动探讨。

  看图展开联想,体悟珍珠泉的特点:交流展示口语表达训练。

  5读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练习巩固:

  文章先介绍珍珠泉在——,接着重点描写珍珠泉周围的——,以及潭底冒出的——,最后抒发对珍珠泉的——之情。

  珍珠泉的特点是————————————————————。

  6摘抄自己喜欢的佳句妙语,汇溪成河、集腋成裘。

  7总结并激发习作兴趣。

中学课文教案模板 篇13

  从课文中学写作

———《春酒》给写作教学带来的启示

  北仑松花江中学蒋海红

  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作文教学,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写作的积累储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恐怕还是语文课本。人教版新课程语文课本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用好这处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

  琦君的《春酒》笔致细腻柔婉,作者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以一颗深邃的爱心,在一个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品出一番香味。针对学生平时在写作过程中选材、描写、点题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与写作辅导挂上钩,发现收效颇丰。

  一、慧眼看生活,文章更真实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而写作材料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真实性,有人说:“作文的灵魂来自生活”,学生写文章先要讲究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本身,要写真人,叙真事,以我手写见闻,以我手写生活,作文中要有“自己”。新课程实施近五年,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为写作创设了广阔的平台,客观上为学生大胆写作提供了空间,让好多学生有话可说。可学生在写作上步入误区,重形式,轻内容,忽略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显得空洞而苍白,往往没有生命力。如在06年北仑中考作文《假如世上没有了书》,有考生全文10多个小节,每节两句话,“假如??,那么我就会??”,罗列了10多种空洞的感想,根本没有真切感人的内容,纯属无病呻吟。作文内容应该是自己的积蓄,“如果是从依样葫芦,临时剽窃得来的,虽属胜义精言,也要不得。”(叶圣陶语)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必须解决的问题。

《春酒》的选材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春酒》是一杯生活酒,写的是童年生活,喝春酒是一种文化,一种民俗文化,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一幅幅略显褪色的中国传统照片勾起我们多少甜蜜的回忆。家乡不仅民风美,人情亦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景象,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乐,这一幕幕场景令人难忘。

  不难看出,生活就是作文,于是引领学生把目光触向生活中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剪纸、风筝、泥人,又如独特的民俗习惯:端午节吃粽子、过年贴春联、年前扫尘祭灶祭祖、清明扫墓踏青??身边有太多被我们忽视的文化,都由“春酒”勾出,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惊讶!布置学生写出童年或节日时,最令你难忘的一种活动(一种食品、一件物品)。

  学生们写道:

“还记得每年的端午,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在胸前挂上一个大茶叶蛋,蹦蹦跳跳地叫来几个玩伴,开开心心地围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举行“碰蛋”比赛。几个回合下来,只有一只蛋勇夺桂冠??”———《回望童年那片天》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不转水转”的风景区,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吧,家乡的小吃都是原生的,‘拔丝土豆’、‘丝丝糖’、‘丝娃娃’,也有山上采的蘑菇、荠菜,其中,我最喜欢的也最爱吃的要数‘糖稀’了??”———《家乡的糖稀》

“我们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是父母亲在厨房最忙碌的时候,这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那年除夕夜》

  用心爱心专心

  罗曼·罗兰说:“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培养学生有一颗善感的心和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不再对生活熟视无睹,而要能够积极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使文章散发生活的芬芳。生活是文化的原生态,抓住原汁原味的生活,挖出记忆深处一切清晰而美好的生活场景,作文的文化味自然而出,作文也会以它的真实性魅力打动读者。

  二、精工描细节,文章更细腻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有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之中。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亮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的精雕细刻。学生在细节描写方面往往存在弊病:细节描写不够具体,抽象性太强,表现力不强,缺少典型性。

《春酒》中的母亲形神毕肖,细节描写功不可没。如对母亲的刻画:“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简单的几笔,母亲的慈爱温柔,真实历历如在目前。对“我”的细节描写更是生动传神。“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撒在衣襟上了。”“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看似随意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似乎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纸上活动起来。

  这些精彩的片断都对学生的写作有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语)。指导学生学习此文在细节描写上符合了三个原则:真实原则:符合生活实际,不能为写细节而写细节或乱编。典型原则:抓住最能凸现特征的细节来写,也就是说,所写的细节要能反映本质性的内涵,光细致不行,还得见“精神”。强调细节描写肯定是细致描写但细致描写却不等于细节描写。简洁原则:一篇作文中的细节,能够抓住两、三个写就可以,不必十个、八个地写,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指导后学生写道:

“这时,我们总会眼巴巴地望着那只蛋,而蛋的主人则举着蛋,耀武扬威的样子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这时的我们可是丑态百出,吃的是狼吞虎咽,结果卡在喉咙里,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回望童年那片天》

“此时,不知哪来的一个小孩一头扎进了小朋友中间,把汗淋淋的小手张开,滚出了一个五角钱??这时候,老人把锅中的糖加热,待其融为液体时,再把它倒入一个小小的铜匙中,紧接着,只能看见他的铜匙在天空中挥舞着,孩子们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球也跟着来来回回地转动。”———《家乡的糖稀》

  实践证明了,细节描写将同学们身边不经意的事和人写活了,让他们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也让他们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在细节的仿写训练中,他们尝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

三、自然表真情,文章更感人

  文章的主题往往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的语句点出,是作者对事物的深刻、独到、理性的见解,它渗透着作者的学识、阅历、判断。现在好多学生作文语言美妙,但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对别人感情的翻唱,导致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缺少自己对生活的主动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选择了真实素材后,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情感等真实地表现在文章中,以我手写我感,以我手写我心,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结尾点题至关重要。好的文章结尾以高屋建瓴之势,画龙点睛之效,令人“把作品读完之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列夫·托尔斯泰语)。

《春酒》在这方面给我们一点启示。文末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故乡的一切和儿时印象叠印在一起,在“春酒”“会酒”席上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思乡之情。遗憾的语气,惆怅的情愫,撩起人们心底最温柔的乡愁。琦君“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千言万语凝在一句话中,读者读后余味无穷。

  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的哲理,体验心灵久远的冲动,用最美的姿态将情感表露。

  学生写道:

“重回首,那片天,那方土,那村庄,那故事,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回望童年那片天》

“啊!总忘不了家乡的糖稀,也忘不了那位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老人。”

————《家乡的糖稀》

“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色古香,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中华千千结》

  点题之笔,就是点睛之笔,“睛”者,“精”也。“重槌一击定亮音,肺腑一句见精神。”所以,点题之笔,语言既要简洁又要闪亮。

  写作方法的积累途径是多方面的,他山之石随手可拈。但现成的课本摆在面前,近水楼台总比舍近求远实用的多。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寓言》课文教案 篇14

  一、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二、文学常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根据故事与寓意之间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寓示分为明寓、暗寓与借寓三种。

  所谓明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一般位于故事之后。如我国古代寓言《刻舟求剑》在故事之后有一段文字议论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船在寓示明确说出后,寓意也就不点自明。

  所谓暗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但寓意直接点出。如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在故事后写道:“奋发图强往往胜过恃才自满。”寓示性文字没有独立出现,不等于没有寓示,如同修辞学中的暗喻一样,虽然不出现比喻词,但仍然是比喻。

  所谓借寓,指独立的寓示性文字连同寓意均不直接出现,整个作品只叙述一个单纯的故事。因而寓意比较隐蔽,这就是通过间接寓示来获得,而间接寓示包含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之中。

  三、课文导读:

《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小白兔先前是心旷神怡地赏月,那是因为她与月亮之间是有着一定距离的;可是,一旦小白兔拥有月亮,她既是月亮的主人,同时,也成了月亮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月亮的阴晴圆缺,时时刻刻牵扯着她的心,“拥有”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

《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遭遇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揭示了厄运使脆弱的人能变得坚强起来的人生哲理。王子本来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但在遭受了国破家亡,沦为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的厄运之后,感悟出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受得了”。这就告诉人们,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坦然地面对厄运。

  四、语言积累:

  1、生字注音:

  嬉戏(xī)风韵(yun)慷慨(kāngkǎi)禀告(bǐng)厄运(e)落难(nan)撑(chēng)皎洁(jiǎo)心旷神怡(yi)险象迭生(die)掳(lǔ)诸神之王(zhū)

  2、形近字辨析:

  宝藏(zang)智慧(hui)折断(zhe)慷慨(kāng)撤消(che)概念(gai)清澈(che)臧否(zāng)彗星(hui)拆分(chāi)灌溉(gai)车辙(zhe)

  3、多音字辨析:

  nan(困难)zang(宝藏)mo(折磨)du(高度)

  难藏磨度

  nan(苦难)cang(收藏)mo(电磨)duo(揣度)zhe(折断)折she(折本)zhē(折腾)

  4、词语解释:

  慧心

  佛教用语,指能悟道的心。后泛指智慧。

  慷慨

  情绪激昂;文中指大方,不吝惜。

  闲适

  清闲安逸。

  正色

  神情严肃或严厉。

  落难

  遭遇灾祸,处境困难。

  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阔大。

  举世无双

  全世界仅有的。

  险象迭生

  危险的现象不断出现。迭:屡次。

  突如其来

  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掳

  抢取。

  皎洁

  月光明亮洁白。

  5、词义辨析:

  嬉戏游戏

  二者都强调逗趣、玩笑,但略有不同。“嬉戏”强调笑闹、高兴、无拘无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有书面语色彩。而“游戏”一般用于儿童的娱乐活动,可以比喻用法用于成年人的活动。

  五、文章结构:

《白兔和月亮》

  第一部分(1段):叙述白兔赏月,阴晴圆缺皆风韵。

  第二部分(2、3段):叙述白兔拥月,患得患失在心头。

  第三部分(4段):叙述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

《落难的王子》

  第一部分(1、2段):叙述多愁善感的王子遭受厄运。

  第二部分(2~5段):叙述“我”与落难王子相遇,王子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第三部分(6、7段):叙述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

  六、寓意:

《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小白兔先前是心旷神怡地赏月,那是因为她与月亮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可是,一旦小白兔拥有了月亮,她既是月亮的主人,同时,也成了月亮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月亮的阴晴圆缺,时时刻刻牵扯着她的心,“拥有”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

《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通过王子的遭遇,揭示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的人生哲理。王子本来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但在遭受了国破家亡,沦为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的厄运之后,感悟到“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受得了”。这就告诉人们,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坦然地面对厄运。

  七、相关资料:

  1、《白兔和月亮》讲解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2、《落难的王子》讲解

  这篇寓言是有感而写的。在写作时,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当时,我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我确实听到了旁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在寓言中,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是一个事实,完全是来自生活的。我虚构了一个王子,通过王子对别人的灾难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所以,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这道理有二:第一,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我曾写过以下这段话,可做理解这篇寓言的参考:“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3、“月亮”不仅只是财富

  七年级上册选了周国平的两则人生寓言,其中一则为《白兔与月亮》,故事内容十分简单,但寓意却深远丰厚,令人回昧无穷。然而,教参与多数老师皆把寓言主旨简单定为:对财富的态度。看了课本之后,断定可能是受课前导语的影响,课前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拥有财富是好事,但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这样的导向显然把寓言主题狭隘化和肤浅化了。

  文中小白兔的欢乐与痛苦源于他与月亮关系的改变,开始小白兔与月亮的关系是欣赏、审美的关系,此时的小白兔是自由而快乐的。后来,小白兔对月亮的关系变成了占有的功利关系,小白兔便开始患得患失,变得痛苦小白兔的痛苦正源于她对待世界态度的转变,从一种审美的心态转变为了一种功利心态。以实用的功利心来待人接物,心便会拘于物而不得自由,因患得患失而变得痛苦。

  我认为,作者写此寓言主要针对实Hj而功利的商品社会。小到个人对物质的贪婪,大到人类对自然之掠夺,一切美好的东西,人总是想占为己有,为己所用。人与世界的关系被完全物化了,世界万物皆是为我所用的资源。世界的物化必然导致生命感的丧失、美的消亡,其结果是人的不自由和痛苦。此文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占有并不一定幸福、快乐。我们应该以审美而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如此我们才会有一个快乐而自由的人生。这里提出的足一个人生观、人生态度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对待财富的态度问题。

  八、阅读链接:

  告别遗体的队伍

  那支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缓慢地,肃穆地向前移动着。我站在队伍里,胸前别着一朵小白花,小白花正中嵌着我的照片,别人和我一样,也都佩戴着嵌有自己的照片的小白花。

  钟表奏着单调的哀乐。

  这是永恒的仪式,我们排着队走向自己的遗体,同它作最后的告别。

  我听见有人哭泣着祈祷:“慢些,再慢些。”

  可等待的滋味是难受,哪怕是等待死亡,连最怕死的人也失去耐心了。女人们开始结毛衣,拉家常。男人们互相递烟,吹牛,评论队伍里的漂亮女人。那个小伙子伸手触一下排在他前面的姑娘的肩膀,姑娘回头露齿一笑。一位画家打开了画夹。一位音乐家架起了提琴。现在这支队伍沉浸在一片生气勃勃的喧闹声里了。

  可怜的人呵,你们在走向死亡!

  生命的得失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却等于没活过。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

  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生命的赐予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

  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数,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他们正谈论着,不觉到达天国门前,一个声音在头顶响起:“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

  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学会初步感受、揣磨、体味两则寓言的语言,并能对文章作简单的赏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寓意,在读中品味语言的精美,在读中质疑探究、创造发现。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懂得正确地对待人生的得与失。

  2、做一个坚强面对生活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设计一)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bull;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言”如同“人”吗?“灵魂”和“身体”是否缺一不可?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生寓言》。

(设计二)英国作家肖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他的《人生寓言》。

(设计三)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困难挫折甚至灾难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人生寓言》,相信你会从中得到启示。

  二、调动积累:

  1、说说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狐假虎威、东施效颦、农夫与蛇、井底之蛙、愚公移山、黔驴技穷、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塞翁失马、鹬蚌相争、滥竽充数、朝三暮四

  2、作家严文井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你能说说寓言有哪些特点吗?

  3、学生思考、交流: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性的故事。

  寓言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生物或非生物。

  寓言将深奥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寓言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三、学习《白兔与月亮》

  1、探究寓意:

①请你朗读。

  学生速读《白兔与月亮》,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故事情节,并找出出描写白兔心理活动的词语。

  明确:赏月(心旷神怡)——得月(惊喜万分)——赏月(紧张不安)——还月(心旷神怡)

②请你探究。

(1)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思考、交流,明确:

(1)白兔在拥有月亮以前,对月亮抱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态度,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所以她的心情是闲适的;

  在拥有月亮之后,在她的眼里,月亮是她的私有财产,她必须占有它,不让它遭到侵犯和损害,否则就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对月亮抱着功利的态度,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感。

(2)白兔慧心未泯,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2、语言欣赏:

①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①“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

  此句运用了递进关系的句式,不仅具体表明白兔“独具审美的智慧”,更表明白兔爱月亮。

②“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此句精美处有二。一是用对称的句式,使语言显现整齐匀称之美,又有节奏和谐之美;二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此时白兔轻松自由、不受功利驱使的心态美,蕴含着作者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③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用了很多成语,富有文采。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

  3、辩证思维:

①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②学生交流、明确:

  如果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这则寓言也使我们明白,人们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拥有显赫的权势或财富,拥有者是紧张不安的。金銮殿龙座上的皇帝威风是威风,但是,如果他是篡权得来的,他肯定也害怕什么风吹草动,也是紧张不安的。寓言并没有鼓吹一无所有。

  四、学习《落难的王子》

  过渡:周国平曾说:“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1、背景点示:

  此文是作者因亲身遭受一个厄运而作。作者的女儿刚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他们听到别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厄运落到他们身上,他们可受不了。而作者回想以前看到别人遭受厄运时,也有同感。于是便虚构了这个寓言故事。

  2、整体感知:

①学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提示:王子是怎样落难的?)

②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王子的身份变化:王子——奴隶——乞丐

  王子的遭遇: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自己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逃出虎口时成了残废,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3、探究寓意: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②“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③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交流,明确:

①由一个从未受过灾难、厄运的懦弱王子,最后也能变得坚强、勇敢。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说明了生性懦弱的王子能挺过灾难,变得坚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③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4、语言欣赏:

  请细细品读课文,任选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几句评语。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①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②天哪,太可怕了!

  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五、对比阅读:

  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

  2、师生交流,填写表格。

  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

  主题

  都是写人生的态度

  获得之后的态度

  受难之后的态度

  情节

  都是大起大落

  好事变成坏事

  坏事变成好事

  表达方式

  都是记叙故事

  重在心理描写

  重在记叙故事

  结构

  短小巧妙

  设置了两个转折,前一个转折构成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以启迪

  以“我”的见闻,展开情节,三处写到“天啊!太可怕了……”结尾省略,耐人寻味

  六、教师小结:

(设计一)两则寓言平易之中寄寓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现实生活中的幸运和厄运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应对,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质量和境界。寓言启示我们要用超脱和闲适来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这些都是人生主题中应有之义,愿我们能积极地面对,有尊严地接受生活的挑战。

(设计二)我们学习《人生寓言》,明白的也是人生的道理。其实我知道,“人生”这个词对于现在的你们来说,还有几分沉重。因为你们的人生之旅才刚刚开始,脚下还是一片青青的芳草地,不过老师希望,今天的点滴收获能浇开你们芳草地中的一朵小花。然后是明天,后天……同学们,只要我们每天都有点滴收获,那么属于我们的人生芳草地一定会姹紫嫣红开遍!

(设计三)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袋子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还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迪智慧,让思想活跃。如果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神奇的东西,想感受这座桥梁是何等的奇特,想知道那把钥匙是怎样的巧妙,那么请大家课后去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吧。

  七、板书

  人生寓言

  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利益──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厄运──坚强起来

荷花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荷花教案5篇(《荷花教案》)

课文《宿新市徐公店》的教案3篇(宿新市徐公店教案第一课时)

《荷花》教案12篇 荷花教案简案

荷花的教案9篇 《荷花教案》

精选荷花教案模板6篇 荷花教案简案

关于荷花教案6篇 荷花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文案3篇 五年级苏教版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3篇(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案)

荷花教案模板5篇 《荷花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桥的教案6篇 小学语文课文桥的教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