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案4篇(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教案)

时间:2023-10-30 10:02: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平行四边形教案4篇(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教案),欢迎参阅。

平行四边形教案4篇(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教案)

平行四边形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教学方法: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纸卡,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二、自主探究

  古时候,有一位老地主给他的两个儿子分地,大儿子分了一块长方形的地,小儿子分得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可是两个儿子都觉得自己分的地太少,对方的土地多,为此两个儿子争论不休。老地主十分苦恼,不知如何是好。这个难题同学们想想办法能解决吗?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样,采取了数方格的方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格子图,你们来数一数它们的面积是多少?

  1、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提出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小组合作,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研究报告单。

  (3)反馈汇报数的结果,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4)提出问题:如果平行四边形很大,用数方格的方法麻烦吗?

  (学生:麻烦,有局限性。)

  (5)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表格平行四边形底底边上的高面积

  长方形长宽面积

  (6)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反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7)提出猜想: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否适合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呢?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提出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一个长方形。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方法。(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3)观察并思考:

  ①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5)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①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②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6)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观察面积公式,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7)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

  (转化图形的形状)

  (8)探究活动小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验证了前面的猜想。

  3、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例1

  例1、学校1栋楼前停车场,每个车位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底是6米,高是4米,一个车位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2)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答案。

  三、看书释疑P79~81

  四、巩固运用

  1、判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概念。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变,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厘米,高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27平方厘米。

  2、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拓展1,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4、拓展2 比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平行四边形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翻书到86页,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3.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民主导学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3.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7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平行四边形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该特征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3.充分利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等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与性质,解决简单的推理与计算问题。

  难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边( ),对角( )。

  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垂直于BC,E是垂足。如果∠B=55°,那么∠D与∠DAE分别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引导观察。

  1.按照课本第30页“探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 O,量一量并观察,OA与OC、OB与OD的关系。

  2.在如课本图12。1。3那样的旋转过程当中,你观察到OA与OC、OB与 OD的关系了吗?

  通过探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OA=OC,OB=OD。同时又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性质。)

  三、应用举例。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指出图中相等的线段。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AO=OC,OD=OB,AB=CD,AD=BC。本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以及对边相等的应用。)

  例3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对角线AC和BD相交相于点O,△AOB的周长为15,AB=6,那么对角线AC与BD的和是多少?

  (本题应让学生回答,老师板演。注意条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AC=26厘米,BD=20厘米,那么AO=( )厘米,OD=( )厘米。

  2.在平等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AB=3,BC=4,AC =6,BD=5,那么△AOB的周长是( ),△BOC的.周长是( )。

  3.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AB=8厘米,BC =6厘米,△AOB的周长是18厘米,那么△AOD的周长是( )厘米。

  4。试一试。

  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点,过这些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刻度尺度量出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得到平行线又一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练习。

  如图,如果直线l1∥l2.那么△ABC的面积和△DBC的面积是相等的。你能说出理由吗?你还能在两条平行线I1、l2之间画出其他与△AB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五、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课本第34页练习的第一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老师帮你解决的问题?

  七、作业

  补充习题

平行四边形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猜想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

  (2)验证猜想结论,培养学生的论证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非智力目标

  渗透从具体到抽象、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正确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性质定理2的推论。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转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利用分类、特殊化的方法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复习四边形的知识.

  (1)引导学生画任意凸四边形,指出它的主要元素——顶点、边、角、对角线的性质,强调对角线的作用:将四边形分割化归为三角形来研究.

  (2)将四边形的边角按位置关系分为两类:

  教学时应结合图形,让学生识别清楚,并注意与三角形中角的对边、边的对角及第一章中的邻角相区别.

  2.教师提问:四边形中的两组对边按位置关系分为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画图回答,并出示投影片显示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关系,如图4-11.

  3.对比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引导学生根据图4-11,叙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引出课题.

  (2)注意它与梯形的对比,及它与四边形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同时它还具有一般四边形不具备的特殊性质(个性).

  (3)强调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同时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4)介绍平行四边形的符号表示及定义的使用方法:如图4-12.

  ①∵ABCD,∴AD∥BC,AB∥CD.(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②∵AD∥BC,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练习1(投影)

  如图4-13,DC∥EF∥AB,DA∥GH∥CB,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共有__个,它们是__.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证明

  1.探索性质.

  启发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元素——边、角、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入手,来观察、探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有的性质如下:

  (3)对角线

  ⑤对角线互相平分(性质定理3)

  教师注意解释并强调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2.利用化归的方法对性质逐一进行证明.

  (1)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很快证出性质①,④,③.

  (2)启发学生添加一条或两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割、化归为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出性质②,⑤.

  (3)写出证明过程.

  3.关于“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和距离”的教学.

  (1)利用性质定理2

  导出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①提问:在图4-14中,l1∥l2,AB∥CD,那么AB,CD的数量有何关系?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证明.

  ②引导学生用语言简练地叙述图4-14所反映的几何命题,并强调它的作用.证题时可节省步骤,省掉判定平行四边形这一步,直接得到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③强调推论中的条件:“夹”、“平行线间”、“平行线段”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做一组辨析练习.

  练习2

  (投影)如图4-15,判断下列几组图形能否体现推论所代表的含义.

  (2)根据图4-15(d)引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并通过练习区别三个距离.

  练习3

  在图4-15(d)中,

  ①点A与点C的距离是线段__的长;

  ②点A到直线l2的距离是线段__的长;

  ③两条平行线l1与l2的距离是线段__或__的长;

  ④由推论可得: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__.

  三、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的应用

  1.计算.

  1填空.

  (1)在ABCD中,AB=a,BC=b,∠A=50°,则ABCD的周长为__,∠B=__,∠C=__,∠D=__;

  (2)在ABCD中:①∠A∶∠B=5∶4,则∠A=__;②∠A+∠C=200°,则∠A=___,∠B=__;

  (3)已知平行四边形周长为54,两邻边之比为4∶5,则这两边长度分别为__;

  (4)已知ABCD对角线交点为O,AC=24mm,BD=26mm,①若AD=22mm,则△OBC周长为__;②若AB⊥AC,则△OBC比△OAB的周长大___;

  (5)在ABCD中,AB=8cm,BC=10cm,∠B=30°,SABCD=__;

  说明:通过此题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会用它及方程的思想进行计算,并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证明.

  2 已知:如图4-16,ABCD中,E,F分别为BC,AD上的点,AE∥CF.求证(1)BE=DF;(2)EF过BD的中点.

  分析:

  (1)尽量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避免证三角形全等.

  (2)考虑特殊化情形.在ABCD中,若E,F在BC,AD上运动到如下位置:AE⊥BC于E,CF⊥AD于F,求证BE=DF.在题目的变化与联系中灵活选用性质来解题.

  3已知:如图4-17,A′B′∥BA,B′C′∥CB,C′A′∥AC.求证:(1)∠ABC=∠B′,∠CAB=∠A′,∠BCA=∠C′;(2)△ABC的顶点分别是△B′C′A′各边的中点.

  着重引导学生先分解基本图形,图中有3个平行四边形:C′BCA,ABCB′,ABA′C,分别利用对角相等和对边相等的性质使问题得到证明.对于第(2)问也可用“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来证明.

  4 已知:如图4-18(a),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AE=CF,BE=DF.

  分析:

  (1)引导学生证明以OE,OF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证△AOE≌△COF或证△BOE≌△DOF.

  (2)根据学生实际,对图4-18(a)可作适当引申,如图4-18(b),(c),(d),并归纳结论如下: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作直线交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相等.

  (3)图4-18是一组重要的基本图形,熟悉它的性质对解答复杂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3.供选用例题.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锐角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高线.如果这两条高线的夹角为135°,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内角的度数为__;若高线分别为1cm和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__,面积为___;若两条高线夹角为120°呢?

  (2)如图4-19,在△ABC中,AD平分∠BAC,过D作DE∥AC交AB于E,过E作EF∥DC交AC于F.求证:AE=FC.

  (3)如图4-20,在ABCD中,AD=2AB,将AB向两方延长,使AE=BF=AB.求证:EC⊥FD.

  四、师生共同小结

  1.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2.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哪些方面的性质?

  3.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

  五、作业

  课本第143页第2,3,4,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这节内容分2课时.第1课时在复习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平行四边形在四边形体系中的地位,然后,教师应启发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知识更加系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突出了第1课时的重点,同时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第2课时重点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教师注意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思想方法的概括、指导和结论的升华.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猜想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

  (2)验证猜想结论,培养学生的论证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非智力目标

  渗透从具体到抽象、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正确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性质定理2的推论。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转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利用分类、特殊化的方法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复习四边形的知识.

  (1)引导学生画任意凸四边形,指出它的主要元素——顶点、边、角、对角线的性质,强调对角线的作用:将四边形分割化归为三角形来研究.

  (2)将四边形的边角按位置关系分为两类:

  教学时应结合图形,让学生识别清楚,并注意与三角形中角的对边、边的对角及第一章中的邻角相区别.

  2.教师提问:四边形中的两组对边按位置关系分为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画图回答,并出示投影片显示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关系,如图4-11.

  3.对比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引导学生根据图4-11,叙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引出课题.

  (2)注意它与梯形的对比,及它与四边形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同时它还具有一般四边形不具备的特殊性质(个性).

  (3)强调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同时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4)介绍平行四边形的符号表示及定义的使用方法:如图4-12.

  ①∵ABCD,∴AD∥BC,AB∥CD.(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②∵AD∥BC,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练习1(投影)

  如图4-13,DC∥EF∥AB,DA∥GH∥CB,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共有__个,它们是__.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证明

  1.探索性质.

  启发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元素——边、角、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入手,来观察、探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有的性质如下:

  (3)对角线

  ⑤对角线互相平分(性质定理3)

  教师注意解释并强调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2.利用化归的方法对性质逐一进行证明.

  (1)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很快证出性质①,④,③.

  (2)启发学生添加一条或两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割、化归为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出性质②,⑤.

  (3)写出证明过程.

  3.关于“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和距离”的教学.

  (1)利用性质定理2

  导出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①提问:在图4-14中,l1∥l2,AB∥CD,那么AB,CD的数量有何关系?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证明.

  ②引导学生用语言简练地叙述图4-14所反映的几何命题,并强调它的作用.证题时可节省步骤,省掉判定平行四边形这一步,直接得到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③强调推论中的条件:“夹”、“平行线间”、“平行线段”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做一组辨析练习.

  练习2

  (投影)如图4-15,判断下列几组图形能否体现推论所代表的含义.

  (2)根据图4-15(d)引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并通过练习区别三个距离.

  练习3

  在图4-15(d)中,

  ①点A与点C的距离是线段__的长;

  ②点A到直线l2的距离是线段__的长;

  ③两条平行线l1与l2的距离是线段__或__的长;

  ④由推论可得: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__.

  三、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的应用

  1.计算.

  1填空.

  (1)在ABCD中,AB=a,BC=b,∠A=50°,则ABCD的周长为__,∠B=__,∠C=__,∠D=__;

  (2)在ABCD中:①∠A∶∠B=5∶4,则∠A=__;②∠A+∠C=200°,则∠A=___,∠B=__;

  (3)已知平行四边形周长为54,两邻边之比为4∶5,则这两边长度分别为__;

  (4)已知ABCD对角线交点为O,AC=24mm,BD=26mm,①若AD=22mm,则△OBC周长为__;②若AB⊥AC,则△OBC比△OAB的周长大___;

  (5)在ABCD中,AB=8cm,BC=10cm,∠B=30°,SABCD=__;

  说明:通过此题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会用它及方程的思想进行计算,并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证明.

  2 已知:如图4-16,ABCD中,E,F分别为BC,AD上的点,AE∥CF.求证(1)BE=DF;(2)EF过BD的中点.

  分析:

  (1)尽量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避免证三角形全等.

  (2)考虑特殊化情形.在ABCD中,若E,F在BC,AD上运动到如下位置:AE⊥BC于E,CF⊥AD于F,求证BE=DF.在题目的变化与联系中灵活选用性质来解题.

  3已知:如图4-17,A′B′∥BA,B′C′∥CB,C′A′∥AC.求证:(1)∠ABC=∠B′,∠CAB=∠A′,∠BCA=∠C′;(2)△ABC的顶点分别是△B′C′A′各边的中点.

  着重引导学生先分解基本图形,图中有3个平行四边形:C′BCA,ABCB′,ABA′C,分别利用对角相等和对边相等的性质使问题得到证明.对于第(2)问也可用“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来证明.

  4 已知:如图4-18(a),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AE=CF,BE=DF.

  分析:

  (1)引导学生证明以OE,OF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证△AOE≌△COF或证△BOE≌△DOF.

  (2)根据学生实际,对图4-18(a)可作适当引申,如图4-18(b),(c),(d),并归纳结论如下: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作直线交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相等.

  (3)图4-18是一组重要的基本图形,熟悉它的性质对解答复杂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3.供选用例题.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锐角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高线.如果这两条高线的夹角为135°,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内角的度数为__;若高线分别为1cm和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__,面积为___;若两条高线夹角为120°呢?

  (2)如图4-19,在△ABC中,AD平分∠BAC,过D作DE∥AC交AB于E,过E作EF∥DC交AC于F.求证:AE=FC.

  (3)如图4-20,在ABCD中,AD=2AB,将AB向两方延长,使AE=BF=AB.求证:EC⊥FD.

  四、师生共同小结

  1.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2.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哪些方面的性质?

  3.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

  五、作业

  课本第143页第2,3,4,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这节内容分2课时.第1课时在复习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平行四边形在四边形体系中的地位,然后,教师应启发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知识更加系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突出了第1课时的重点,同时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第2课时重点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教师注意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思想方法的概括、指导和结论的升华.

平行四边形教案4篇(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6篇 《平行四边形》教案

有关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4篇(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教案)

关于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4篇 平行四边形教学主题

关于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7篇(平行四边行的教案)

实用的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4篇(平行四边形 教案)

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5篇(19.2平行四边形教案)

实用的平行四边形教案3篇(平行四边形的优质教案)

平行四边形教案6篇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6篇 小学平行四边形特性教案

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5篇 19.2平行四边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