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06 20:0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以供参阅。

八年级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1

  5 14.3.2.2 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III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教科书第147页练习1、2

  2.选做题:

  (1)教科书第150页习题14.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3)《课堂感悟与探究》

  5

八年级数学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与性质定理、定义综合应用.

  2.使学生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根据简单的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画图的依据是哪几个定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探索式试明法”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或结论出发寻求论证思路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体会几何证明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构造逆命题,分析探索证明,启发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疑点及解决办法:在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时,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强调在求证平行四边形时用判定定理在已知平行四边形时用性质定理).

八年级数学教案3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 (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 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1 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分析:(设问程序)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

  只要证什么?(3)要证∠1=∠2只要证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证明:(略)

八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一现身手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探险之旅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八年级数学教案5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xx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

  解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也随着增长.

  问题3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

  解(1)l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lf=300000,

  或者说.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 越小 .

  问题4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cm、1.5cm、2cm、2.6cm、3.2cm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S=πr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和气温T,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

八年级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八年级作文300字5篇 八年级作文300字左右

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八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八年级父亲作文4篇 父亲作文八百字

八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4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懂你八年级作文7篇(八年级作文懂你800字记叙文)

八年级写景作文7篇

八年级想象作文3篇 初二想象作文

八年级数学教案6篇

八年级我长大了的作文4篇(初二作文我长大了)

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学计划9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