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有的人》教案3篇 27.有的人教案

时间:2024-02-07 18:50: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课文《有的人》教案3篇 27.有的人教案,以供参阅。

课文《有的人》教案3篇 27.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教案1

  设计意图:

  《有的人》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全诗语言质朴,采用强烈的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以鲁迅为镜,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略读课文要求,把阅读的核心、质疑的主人、积累的主体回归为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在感悟到“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的开篇对比后,引导孩子从“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来对照研读,渗透鲁迅的相关资料,丰富人物形象,拓宽感受的空间,也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表达、积累能力。同时在一“骑”、一“俯”,一“上”、一“下”间,反复朗读,读出鲁迅的高尚情操,读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出所有像鲁迅这样的人都值得“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2、反复朗读,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搜集材料,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教学难点:

  从特写强对比中,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图片、课件(鲁迅的名言等)。

  课前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鲁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入课

  1、鲁迅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过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有的人》。

  2、读题,质疑

  梳理质疑:“有的人”指谁?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分节读诗,正音。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4、比较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课文《有的人》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

  ⑵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⑶品味诗歌形象、意味深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㈠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对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2、难点

  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㈡课时安排1课时

  ㈢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链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视频。

  2、教师导语。

  ㈡诵读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把握节奏、重音等,读出抑扬顿挫)。指名朗读。

  3、感受诗中激情。

  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诗歌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请在诗中找出暗指鲁迅先生的诗句。

  2、进而回忆鲁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事件,感悟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诗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读诗要抓住意象,闭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现在你的眼前?

  ㈣联想延伸,悟其理。

  1、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以“有的人”为主题?

  2、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许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这首诗唤起了你的哪些联想?

  ㈤激情诵读,抒其志。

  学生设计中选方案:

  [方案1]女生齐读每节诗的.前两句,男生齐读每节诗的后两句。领会诗中的对比、反复手法。

  [方案2]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后六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后六节的后两句。领会诗的总分结构。

  [方案3]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二、三、四节,男生齐读五、六、七节,对应朗读,明确诗中的对应。

  老师设计

  [方案4]教师诵读题目、作者,一女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前两句,一男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后两句,然后女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后两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一节。

课文《有的人》教案3

  课前交流

  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

  六年的小同学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同学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分享。

  初读: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再读

  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需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竞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身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同学自读自悟)交流自身的感悟,适时点拨: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泾渭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身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再做准备,竞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身,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身隐匿,

  我们的敬爱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敬,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课文《有的人》教案3篇 27.有的人教案相关文章:

《我想》课文教学反思3篇 语言《我想》活动反思

课文《竹影》优秀教案4篇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读后感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5篇(《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

课文匆匆教案3篇 匆匆教案两课时

课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5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文《一分钟》的教学反思6篇(《一分钟》课后反思)

高中课文《边城》教学设计合集6篇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0篇(燕子教学反思5库)

课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案精华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