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篇

时间:2024-04-24 09:56: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篇,供大家参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例披文入境的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二)暑假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自主创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明确目标,点明学法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2.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掌握游记的基本写作方法;

  3.通过电教手段,感受多媒体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倡导民主自由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二)学法

  1.看图片,悟词义;

  2.赏景观,抓特点;

  3.理顺序,学写法;

  4.勤动脑,善发现。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教学目标 ”、“学习方法”)

  二、边读边想,列出游踪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作者游览的地方画出来。(请学生说作者的游览线路)

  (二)看了这个游览线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描写?(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三、自学为主,课件相辅

  教师不拘泥于游览线路,学生感受深的部分先学,打破按课文段落前后排列顺序讲解的传统教学法。

  (一)学习“内洞”

  1.和这位同学一样,喜欢内洞的同学一起把描写内洞的这一段朗读一遍。

  2.刚才大家游了内洞,内洞有什么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

  3.这一段还有什么不懂的?(1)“蜿蜒”是什么意思?(2)“上源”是什么意思?(3)“石钟乳”与“石笋”有什么区别?(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让学生理解“蜿蜒”、“上源”、“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4.大家看了这么多的`石钟乳、石笋,想想它们都像什么?(教师展示课件中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学习“孔隙”

  过渡:除内洞外,同学们还喜欢什么?(有生回答孔隙)

  1.闭上眼睛,坐上小船,体会作者的感受,想想孔隙有什么特点?(一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2.既然小船都能通过孔隙,为什么还说孔隙小呢?(启发学生思考)

  3.作者躺在船上生怕什么?请大家做动作,把椅背当小船,身子贴在椅背上,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清。(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

  (三)学习“路上”

  过渡:这么多同学喜欢路上,四人小组一起学习写路上的段落。

  1.喜欢“路上”的哪些词句,四人小组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如此美景,爸爸的心情会怎样?能读出来吗?(小组之间互相对朗读进行评价)

  2.“路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

  3.有哪些地方不懂?(1)“映山红”有哪些?“油桐”是什么植物?(2)“新绿”、“明艳”各是什么意思?(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理解“映山红”、“油桐”、“新绿”、“明艳”等词语)

  (四)学习“洞口”、“外洞”

  1.朗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洞口、外洞有什么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洞外”)

  2.不懂的地方提出来。(1)“突兀森郁”什么意思?(2)“像桥洞似的”怎么理解?(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理解“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等词语)

  四、溪流引路,再拟游序

  在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打乱游览顺序教学,为避免学生思维混乱,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一)在路上除了看到明艳的花花草草外,还看到了什么?

  (二)课文里有几处写了溪流,齐读描写溪流的句子。

  (三)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漆黑的石洞)

  五、讨论总结,编写提纲

  (一)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这篇游记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二)游记写作要点有哪些?(教师点击课件中“游记要点”)

  (三)给这篇文章编写提纲,把假期游玩的地方写下来。

  总评:

  这两种教学设计共同同点有:

  1.二者都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二者都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二者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两种教学设计又各具特色,不同点在于:

  1.教学思路不同:前者按人们惯用的线性思维组织教学,教学次序与游记的写作顺序一致。教学思路流畅有序,学生容易接受;后者打破定势,用非线性思维(发散思维)组织教学,新颖独到,颇有创见。

  2.教学手段不同:前者用自然朴素的教学手段,即通过言语动作,配乐朗读等传统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后者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声”“光”“电”“影”综合交错,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可听可视的画面,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

  3.教学目标 不同: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语言和学生“披文入境”的朗读,令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游记美的熏陶;后者言简意赅,直指单元教学要求,针对第三单元学习重声、是编写提纲,将游记教学与编提纲练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金华→罗甸→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1.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 [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 《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

  目的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多媒体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

  有时候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自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入外洞的感受是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1、分段背诵。

  2、谁能把几段连起来背诵?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学生阅读思考,同桌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2、集体讨论。

  三、小结。

  四、播放录音,学生对课文边听边思考。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全文。

  2、预习《可爱的草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篇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8篇(记金华的双龙洞公开课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 优秀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两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一等奖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9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和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