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3篇(三下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时间:2022-10-09 13:45:23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3篇(三下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供大家参阅。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3篇(三下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第三

  单元分析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课文《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围绕人生和奋斗这个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航灯。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逆”、“毅”、“撰”、“膜”、“礁”等组成的词语。(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比喻句及名言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朗读课文,感悟伟人成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拓展延伸阅读,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申诉;完成“家乡的一种美味”习作。

  三

  单元设计意图

  一、逆境成才

——《小草和大树》教学谈《小草和大树》乍一看题目,以为是一篇寓言,仔细再看,发现尽管体裁不是寓言但是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逆境可以成才”。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个论点,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答案很简单,课文的第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夏洛蒂就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夏洛蒂何许人也?她是一个女人,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在她之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妇女(甚至是全部妇女)毫无地位可言,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是彻彻底底的男人附庸。在她之后,女权运动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拉开了争取男女平等战役的序幕。夏洛蒂的自传体代表作《简·爱》是全世界妇女的必读之作,被誉为“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

  何谓逆境?词典中的解释为“坎坷不顺的境遇。”为什么逆境能够成才呢?作者以夏洛蒂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个论点。引导学生去看主人公都有哪些“坎坷不顺”以及是如何应对的。从而真正认识逆境,感同身受。明白“逆境可以成才”的道理。

  二、强烈的对比 非凡的人生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谈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人公是史蒂芬·霍金。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通过阅读能够找到这样一些词汇:宇宙之王,科学巨人,物理天才,生活的强者,非凡的科学家。这些都可以说明霍金的身份,但同时他还是一位终身禁锢在轮椅上的霍金,身体彻底变形的残疾人。身体的残疾和事业的伟大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轮椅上的霍金”。文章一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霍金经历的残酷命运以及顽强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这一段的叙述虽然较长,但是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最后一部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霍金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第八自然段用了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这是第一层意思。霍金拥有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他没有去愤世嫉俗,面对苦难他报以“恬静的微笑”。能活着,就好。(2)“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是第二层意思。告诉我们理想、亲情、友爱是人生存必需的精神力量,他超越了物质的层面让人生更幸福。能幸福的活着,更好。(3)“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第三层意思。“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知道活着的意义,真好。

  三、好书伴我成长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谈《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女士为大家做的一篇阅读推荐。当然,男孩子必读,并不表示女孩子不要读。只不过男女有别,这本书对于男生的性格养成帮助更大罢了。这篇读书推荐出自杨老师的日记体小说《男生日记》,文中提到的“缅儿”正是《男生日记》的主人公吴缅。这篇读书推荐分为三个部分:

  1、这本书的来历;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阅读这本书的感想。一般的读书推荐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明白这本书为什么是男生必读的书。第一部分,书的来历。首先揭示书名《鲁滨逊漂流记》,接着紧抓一个“旧”字,从“很久很旧”“封面已看不清颜色”“粘补过”等词语感悟书已经度过很多的春秋了。然后过渡到题词,毛笔和钢笔是爷爷和爸爸分别使用的书写工具,看似平常其实这里蕴含着一段书写工具的变迁史。钢笔的出现是书写工具进入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次重大革命。(尤其是中国)第二部分,书的内容。《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儿童的小说,所以杨老师没有讲得过于深奥。作为老师了解一下是需要的。第三部分,读后感。这应该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作者的感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鲁滨逊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冒险的精神。第二是对主人公形象的“素描”和“提炼”,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愿望。

  最后,作者的结尾也很耐人寻味,他准备把书往下一代继续传递。我们可以想一想,这里传递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这一本“破旧”的书吗?不,这里传递的是精神,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要像鲁滨逊一样敢于冒险、勇于开拓??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练习 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语文与生活,能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2、通过第二部分诵读与语感,明白“从岩缝中长出来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记得上学期语文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有这样一个内容:文章不厌百回改。意思是------(生: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难怪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练习3(板书),先来聊一聊关于修改文章的话题,好吗?过渡: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黄晓明同学和他爸爸的一段对话。1)自读、指名分角色读。2)爸爸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交流:揭示了一种修改草稿的方法,即“放开声音去读你的草稿,草稿经你这么一读,好多毛病就能发现了”。(大致说出即可)4)齐读爸爸的话。过渡: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么这种方法有没有依据呢?下面,我们请几位大文学家来告诉我们答案。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2)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2、小结。

  交流。

  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

  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学生自由读散文。

  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指名读,齐读

  3、感悟

  4、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

  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学生自由读散文。

  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个别读

  齐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引导学生感知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与谦虚的美德。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练习 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在“学会申诉”的口语交际中,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从而学会申诉。(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重点与难点: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指名背诵《从岩缝中长出的小草》

  指名背诵

  积累阅读感悟。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节。

  2)引导学生读贴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教师范写。

  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学生读两句话

  学生说出书写个格式

  练习写

  展示、评价

  再次描红临写。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三、教学第四题

  1、审题

  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板书:学会申诉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

  3、练习

  4、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

  教师点评

  审题、谈话交流。

  读口语交流的要求。

  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

  学生分组练习说。

  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

  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从而学会申诉。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习作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3、交代清楚自己喜欢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重点与难点: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交代清楚自己喜欢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美食,了解做法、品尝滋味、收集有关与美食故事和趣闻。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 出示图片,中国美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它与世界各国烹饪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美食

  学生谈自己吃过的美食。

  知道中华美食很多,有目的的选择美食。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评,他介绍得怎么样?

  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评一评。

  能有条理地介绍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三、欣赏佳作,学习写法。

  1、模拟在吃这一美味的场景。

  介绍做法。

  2、口头练习说

  3、小结。

  这么好吃的美味真让人垂涎欲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位同学的习作,读了他的文章,你有怎样的感觉?

  指名朗读佳作《鸭血粉丝汤》

  小作者从几个方面写了这一美味的?

  这道菜不错!我也想

  做一做可以吗?

  3、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欣赏佳作,仔细品味。

  讨论品析

(味、色、香、形)

  欣赏佳作,明确写作方法。

  四、集体写作

  指导方法。

  指名说一说读了这篇习作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那么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介绍的美味。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板书:味、色、香、形)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它的做法或吃法。还有美味的做法。

  还有吃法呢!

  突出重点。

  说一说读了这篇习作后的感受?

  集体写作

  明确要求后,能耐按要求习作。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学生读习作,评议。

  学生修改

  交流习作,听取意见,修改习作。

  六、佳作欣赏

  教师指导。

  读佳作。

  欣赏佳作,并知道好在哪里。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 执笔人:韩鑫

  参加人:杨蓉、韩鑫、李静、林粤兰

  备课组长:韩鑫

  一、单元内容及说明: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说明:编排这组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的语言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法;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单元目标及说明:

  1、会写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4、了解不同题材文章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体会相声的语言的艺术特点。

  说明: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三、单元重难点及说明:

  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义。

  2、通过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指导学生积累精妙语言。

  3、本组教学要和本次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完美。说明: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

  四、教学本单元,有如下建议:

  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五、本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杨氏子》 2课时 《晏子使楚》 2课时 《半截蜡烛》 1课时 《打电话》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 2课时 回顾·拓展三 2课时

  10、杨氏之子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说明:教学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说明: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及说明:

  重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难点: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说明:这篇课文通过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体现了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1、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2、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说明:课文中要求写的字有三个比较容易出错,要格外注意,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指名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理解意思→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想象情境,感情朗读→讨论交流,领悟幽默→延伸拓展→朗读课文→小结

(二)授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设计意图】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读准字词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设计意图】再现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读,通过读感悟出课文的主旨。并掌握本班学生学习的难点。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大意。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领悟出杨氏之子的聪慧。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阅读,体会语言的精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教学反思:

  11.晏子使楚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说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4.能复述课文内容。

  5.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说明:教学时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了解课文内容时,请学生按着顺序来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晏子的思想品质有帮助。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说明:

  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说明: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

  重点引导读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通过自读自悟感受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本课故事性很强,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首先,通过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是写谁与谁之间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关键的词语,可让学生查查字典。接着,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说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的习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解释课题,导入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走近宴子→深入阅读,体会智慧→感情朗读,理解宴子→观照全文,理解结构→小结

(二)、授课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说说课题的意思。【设计意图】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设计意图】解决学习障碍,了解课文的大意。

  2、课堂交流

(1)关于生字。(出示生字课件)

  注意“敝”字左边中间是一竖,不能分成两笔写; “臣”字中间不能写成“口”。(2)部分词语的含义。

  敝国:我国。敝,谦词,用于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信。安居乐业: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3)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读一读难读的句子。【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

  三、课堂小结

  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作业

  我会说”晏子使楚”的过程发生了几件事?结果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勇猛的湛江,也涌现了出了许多能言善辩的谋臣。这位谋臣,利用自己的一张嘴,在外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示自己的口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谋臣——晏子吧!(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2、解题

  使:出使。楚:楚国

  3、关于晏子,简单介绍一下。(出示课件)

  晏子,原名叫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夷维(山东高密)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用简炼的语言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画出相关句子。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的 3 —— 5 自然段就是故事的经过。主要写了什么?(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受晏子的形象。

  三、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楚王侮辱晏子

  1、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2、怎样侮辱的? 用曲线划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次:(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晏子代

  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板书:钻狗洞)

  第二次: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1)楚王是一 幅怎样的神情?你是怎么知道的(轻视、瞧不起)。抓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体会人物心里是一种好方法,谁再来读这个句子?(2)楚王这句话的意思是?

(3)楚王说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楚王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板书: 没人才)

  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 ...

  3、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请同学们用括号画出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设计意图】理解人物形象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抓住相关语句进行体会,让学生的学习有方法性和目的性。

(二)研读晏子回击 第一次回击: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的品读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较量,了解楚王和晏子是怎样的人。

  第二次回击: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习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体会晏子说话的技巧。第三次回击: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设计意图】学习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体会晏子反驳的语言感悟晏子的智慧。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四、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晏子的爱国情怀和足智多谋。

  五、拓展延伸:

  1、晏子是个聪明人,你是不是呢?老师考考你。(出示聪明小故事)

  六、课堂小结

  师:只有今天做个课堂中的聪明人,明天才能像晏子、像吉鸿昌那样做个生活中的聪明人,才能不辱使命,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课后反思:

  12﹡半截蜡烛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烛)“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结果,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说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说明:了解剧本和一般记叙文的区别,通过剧本中任务的语言和提示理解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说明: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首先,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深入学习课文,可引导围绕“蜡烛里的秘密是怎样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的”这一问题进行细读、探究,体会人物语言透出的机智勇敢。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旁白语言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剧本的特点,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说明:在了解剧本的特点上,体会剧本和一般记叙文的表达特点。并且感受人物语言的魅力。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再读课文,了解大意→深入阅读,感受形象→内化形象,感悟语言→小结

(二)、授课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能简单说说剧本的特点、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设计意图】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结合形式的想象力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对剧本产生进一步的兴趣。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内化人物的形象从而对剧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反思:

  13﹡打电话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说明: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说明:对于相声,学生并不陌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本文是略读课文,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物语言的特点。

  三、教重难点及说明: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说明: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四、教学问题:

  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说明: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式朗读,因为语言比较通俗,讽刺意味比较浓,所以朗读的重点是读出人物语言的生活化,读出讽刺意味。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出示课题→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小结(二)、授课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揭题,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

  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

(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设计意图】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并且了解相声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⑴ 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⑵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明知故说。

⑶ 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没话找话。

⑷ ??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设计意图】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到文中人物说话罗嗦的特点。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设计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相声这种表演形式。

  板书设计: 13.打电话

  打电话应尽量节约时间,但有人说个没完没了 打电话 抓住重点、简单明了(行为文明)

  对比

  语言啰唆(缺乏公德)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言稿。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前准备

  1.录象资料: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

  2.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场景照片资料:班里要开展改选班干部活动剪影,“六一”联欢会上活动剪影,社区围棋比赛的活动剪影,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等。

  教学过程

  一、观赏中引题

  1.上课一开始,伴随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录象资料。

  2.仔细观看录象,重点体会参加队干竞选选手的发言技巧和发言内容。

  3.引导学生畅谈观后感。

  4.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发言的时候很多,比如,(1)虚拟情境一:“六一”联欢会上,你将代表全班同学做一个简短发言。

(2)虚拟情境二:重阳节,少先队员到敬老院慰问老人,请你代表少先队员讲话。

(3)虚拟情境三:海报──学校要竞选大队委,你打算竞选其中的一个职位。

(4)虚拟情境四:班上要竞选语文组长,你打算参加竞选。

(5)虚拟情境五:庆祝教师大会,你代表全体同学发言。

??

  要发言,通常要写发言稿,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情境,展开想象,写一篇发言稿。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

  二、分组讨论,明确内容与写法

  1.过渡:请选择同一种情境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各组的发言稿应写什么和怎样写。

  2.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屏幕提示习作要求以及注意要点)

(1)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2)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说明,不要含糊其词,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3)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内容,都要考虑清楚,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4)语言通俗易懂。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自我总结出发言稿要注意的几点。

  三、学生撰写,教师指导

  学生自主选材感兴趣的内容动笔写作,师巡视指导。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

  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1、《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 秋 季 三 年级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组 词。

  促()忆()异()逢()遥()足()亿()导()缝()摇()梧()情()挑()织()遍()语()请()桃()识()篇()教学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 秋 季 三 年级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0风筝 第一课时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 秋 季 三 年级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风筝 第二课时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 秋 季 三 年级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1、秋天的雨 第一课时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 秋 季 三 年级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1、秋天的雨 第二课时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引述:秋天的雨就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再读读课文第2.3两个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好吗?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表象。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a、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b、然后集体交流。3.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五、学写生字,当堂展评

  生字:梨、菠萝、粮、紧、杨 板书:

  11、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丰收 欢乐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 作业:

  一、形近字组词波()枚()油()梨()菠()梅()邮()犁()

  二、反义词温柔-()炎热-()欢乐-()

  三、填空五彩缤纷的()黄黄的()金黄色的()红红的()金色的()厚厚的()教学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 秋 季 三 年级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2、《听听,秋的声音》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2)、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板书:

  12、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田野 匆匆来去 作业:

  一、词语注音。()()()()()()蟋蟀 歌韵 叮咛 辽阔 绽开 掠过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的白云()的音乐厅()的田野()地歌唱()地掠过()地叮咛 教学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 秋 季 三 年级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 秋 季 三 年级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三 第二课时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行我的发现、读读背背的教学。3.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我的发现

  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非常奇妙。这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颜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教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所发现。学生交流发现:“黄色”一组词语是由“事物+颜色”这种构词方式组成;“绿色”一组词语是在“绿”字前加上表示颜色深浅的词语。再让学生按这两个特点分别组词,丰富词汇。让学生读“红色”与“兰色”两组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在构词上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黄、红、绿、蓝”颜色的词,看哪一组说的词最多。

  二、读读背背

  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时候人们常常把那些意思相近或者意思相反的词语成对的用在诗文中,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让学生再读读这两段文字,并说说读后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试着背背对子歌。

  三 总结:有什么收获?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 秋 季 三 年级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三 第三课时

  主备人员

  曾雪芳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进行我会填、趣味语文的教学。3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我会填口头填空“匆匆地()”“快活地()”。通过交流,激发兴趣,开启思路。各人在书上填写。读读各人填写的词语。适当组织评议。

  二、趣味语文绕口令比赛。教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绕口令比赛,要求是看谁的口令绕的最准、最快。给学生一定的自读时间,让学生读准、读熟并背出。在小组里先进行比试,选出一至两名最佳选手。各组选手进行比赛。评比后授奖

  三、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课余搜集绕口令,在下一次比赛中再大显身手。

  第三单元训练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评分:__________ 积累运用(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_____()_____()磨 扇

  _____()_____()

  三、比一比,再组词。(5分)异()坊()杨()摇()导()仿()扬()遥()

  四、下列词语你能归类写一写吗?(5分)垂头丧气 打量 快活 注视 橙黄 翠绿 观察 难过 桃红

  1、表示心情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颜色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看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上恰当的词。(6分)()地喊叫()的衣裳()地奔跑()的颜料()地飞舞()的歌

  六、选词填空。(4分)

  1、欢乐 快活

(1)落叶在风中()地舞蹈。(2)小溪唱着()的歌流向远方。

  七、对对子。(4分)

()对云横 山花对()

  雨中山果落,()。大陆对()

  八、默写我们这个单元学的其中一首诗,要写上作者的姓名!(5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与感悟(30分)

(一)、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15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松鼠()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5分)

  2、在文中找出关于描写颜色的词语,再抄下来。(2分)

  3、第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抄在横线上。(1分)

  4、用“——”画出文中一句比喻句,在这句话中,作者把()比作()。

  5、第一自然段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秋天的颜色?把有关景物词语抄下来。(3分)

  6、用“ ”在文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2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1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猪想找个朋友玩。

  这天早晨,它拎(līn lǐng)着一个大包出了门,碰见了小猴,就从包里掏出一个桃子对小猴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小猴说:“我不吃你的桃子,也不跟你玩,因为你太懒惰了。”

  小猪走啊走,又碰见了小牛。它从包里掏出一块麦饼说:“给你吃麦饼,你跟我一起玩。”小牛说:“我不吃你的麦饼,也不跟你玩,因为你做事不动脑筋。”

  忽然,小猪看见小羊从桥上掉进河,它赶紧扔(rěn rēng)下大包,向河边跑去。小猪跳进河里,很快把小羊救(jiù jioù)上了岸。小猴和小牛跑来。大伙儿都喜欢和小猪做朋友了。小猪真高兴(xīn xìng)。

  1、给短文加上标题,填在文前横线上。(2分)

  2、划去文中带点字的不正确的读音。(3分)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勤劳------讨厌------伤心------

  4、在文中横线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2分)

  5、因为小猪以前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小猴和小牛都不愿和它做朋友。(2分)

  6、小猪做了一件什么事,大家才改变了对它的看法?(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25分)题目:美丽的秋天

  要求: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用上积累的词语。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3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秦海啸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大自然的启示”专题,《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学生分析】

  我想学生对于本组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很可能会停留在表面,所以学习本单元,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会理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

【重点课文示例】

《自然之道》一篇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一件发生在一群旅游者身上的具体事例来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自然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一、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1.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课文故事的曲折性,为学生提供了提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练习机会。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尝试选用以下方法:①梗概叙述法。教师可以用“谁能简要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争取说得清楚、明白。”作为学生初读的要求,使学生自主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并择要概括。②人物关联法。学生初读后,可要求提炼出课文中的人物,理清故事中人物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人类行为与动物命运的关系。③词串联缀法。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出示一些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或能体现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故事情节发展的词语,让学生以词语为依托,联词成句,概括内容。

  2.理解课题,即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可以扣住课题中的“道”字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向导的话,明确“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中事物的规律,为深入读文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时可从三个角度切入,抓住几个主干问题,构成教学的几大板块,对课文反复品味,多重解读。

  1.“我”和同伴的行为是怎样的影响了海龟命运?从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时可抓住以下重点词句:

① “我的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呀!’” 我们的“紧张”与“焦急”是因为并不了解那只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这也是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②“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龟,把它放进大海。”

  向导因为了解海龟的生存规律,表现得非常平静,却被同伴们误解为“冷淡”。此时在理解

“极不情愿“的词意基础上,想象同伴们都可能说了些什么,以此来凸显向导的无奈。③“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

  人们从嘲鸫口中拯救出一只海龟,但是更多的海龟因得到错误信息而被捕食,这适得其反的后果令人们极为“震惊”。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大量海龟遭到捕食的惨景,再扣住“天哪!看我们做了什么!”一句反复品读,注意两个 “!”地使用,读出短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人们顿悟、悔恨的复杂感情。

④“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这时,似乎一切都静止了体现了大家难过、悔恨的心情。表面的平静反应出内心极度的不平静,可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的心里话,体会人们的心情。

  2.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抓住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向导的话,细细体味,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3.由体会太平洋绿龟的生存之“道”深入理解“自然之道”。

  首先,可以由课文的最后一句向导的悲叹质疑:“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假如没有人类的干预,海龟会安全入海吗?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一说。

①“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欲进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句中“探”字以及“欲进又止”一词生动地描述出幼龟“侦察兵”形象,体现出幼龟出巢的谨慎。②“成群的幼龟争先恐后地从巢口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写出了幼龟行动迅速;“鱼贯而出”写出了幼龟行动井然有序。可以想象,如果幼龟得到的出巢信息是正确的,他们将会很快越过沙滩,进入大海。

  最后,可将向导的话“自然界就是这样的。”改为“自然界就是这样:是怎样呢”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自然之道”。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可以参考选用下面的话题,回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上,通过语言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①为了保护加拉巴哥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给岛上游客写一份“旅游须知”。

  2.走出文本,内化“自然之道”

1、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2、读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

3、登录“人与自然”的相关网站了解自然之道。

  4、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课内外知识的沟通,已悄悄拉开了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这次综合性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并从中获得启示,要注意与三年级下册第二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有所区别。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两种思路进行:一是直接去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熟悉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二是联系生活经验与阅读积累,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把观察、思考、查资料、提出创意,乃至动手实验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时注意要考虑与“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相结合,为习作提供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如观察大自然探究发现(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验、进行小发明等。

  1、(学生制作昆虫标本、植物拼图、手编花环、泥人、泥车??向同学们展示,并且介绍制作的经过)

  2、学生进行一次调查汇报:陈述我们身边严峻的环境问题。行动起来,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调查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

  我的建议:。

  3、去大自然中捡拾或者采摘一片你认为“不一样” 的叶子,同时详细记下你发现它的时候的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和当时的心情,尤其是你之所以要选择它的原因。请同学们去找寻一处令你感动的景物——一片叶子、一棵小树、一枚鹅卵石,以“心中的美景”为题

  4、春游感受自然

  5、我有一个“朋友”

  小草、野花、树林、河水、游鱼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大自然朋友。我这样启发学生后,向他们提了些要求:⑴对花鸟草虫、河水游鱼的“生命观照”。⑵四至六人一组,自编一个游戏,进行物我之间的“心灵的对话”,可呼唤人们呵护自然,保护生态。再现“大自然的语言。”

  6、读后感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相关文章

  7、大自然的启示图片,说故事。

【教学进度】

  见教研室进度。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3篇(三下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