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3篇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时间:2022-10-25 11:38:1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水稻病虫害防治3篇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供大家参阅。

水稻病虫害防治3篇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水稻病虫害防治1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填报时间: 2012-11-14责任单位: 柳街镇

  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立枯病

  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易发病。

  是发病条件

  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之间。

  2、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 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1叶1心至2叶1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浸染死苗,可用敌克松600 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水稻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1叶1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2叶1心时,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苗期防止土壤过干。

  二、水稻稻瘟病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厘米,宽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易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作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过多的田块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的也易发病。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生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方施反,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稻瘟灵150毫升;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三、水稻纹枯病

(一)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造成植株倒伏。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这些担子和担孢子是再侵染源和越冬病原菌。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0%,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过于茂盛,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水稻病虫害防治2

  水稻病虫害防治

? 一水稻的分类

? 二水稻田的分类

? 三水稻的生长周期

? 四水稻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 五水稻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水稻的分类

  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

  二水稻田的分类

  直播田移栽田

  三水稻的生长周期

? 秧苗期:种子发芽到拔秧

? 插秧期: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

? 分蘖期: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蘖期(也称返青期),这段期间

  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成长的健壮,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 拔节孕穗期:植株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大概一个月时。

? 抽穗扬花期:植株从顶端茎鞘抽出开花齐穗这段时间, 5--7天。

? 灌浆结实期:开花后到谷粒成熟。

  四水稻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 主要虫害

  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

?次要虫害

?稻蓟马、大螟、稻象甲、福寿螺

  二化螟

? 生活习性:江西一般发生一年3-4代,安徽湖南一年1-3代,河南一年2代。2-6龄

  幼虫在稻桩、稻草、焦柏、三棱草及杂草中越冬。幼虫3-4月份化蛹,在温度20℃-30℃之间,温度在70℃以上,有利于幼虫发育。上海越冬代成虫在5月中旬末-6月下旬发生,7月8月阴雨天气多,气温偏低,易出现2代螟虫灾。防治时间一般在卵孵高峰期后5-7天。

? 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居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

  各生长周期危害情况及防治方法

? 各生长周期危害情况:2龄以后幼虫蛀入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

  造成死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 4月下旬-7月中下旬,有三四个集中发蛾高峰日,第一代发蛾盛期在8月中下旬。? 卵历期:第一代9-11天,第二天6-7天,幼虫期30余天。

? 蛹期:越冬代12-16天,第一代7-8天,全年以第一代幼虫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1.出类拔萃(一干到底)8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整个生长周期期)

  2。定端10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一代虫期)

  3。展叶4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4。夯钻6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技术关键:用药时田里有水1—2公分,保水3—4天。

  三化螟

? 俗称钻心虫、白穗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只危害水稻,以幼虫危害。为害症状:幼虫

  钻柱稻茎,引起水稻枯心、枯孕穗、白穗,转株危害还形成虫伤株,“枯心苗” “白穗”是危害后稻株的主要症状。

? 生活习性:四川、江苏、安徽北部和河南南部三代,江苏南京、上海3—4代,福建

  南、江苏南部、湖南南部4—5代

?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稻桩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6℃以上时开

  始化蛹化蛹前先在稻茎基部咬一个羽化孔并吐丝封盖,羽化时顶破封盖屋向外爬出。在分蘖期抽穗期最受危害。

? 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成为越冬代的蛾,蛾羽化后,第二天便开始产卵

? 卵的历期:第一代11-12天,第二、三代7-8天。化蛹期4月下旬

? 各代发蛾盛期:越冬代5月下旬,第一代7月上中旬,第二代8月中下旬,有的年

  份9月下旬—10月中旬还出现第三代发蛾高峰,即有第四代幼虫发生。

  防治方法:1.出类拔萃(一干到底)8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整个生长周期期)

  2。定端10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一代虫期)

  3。展叶4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4。夯钻6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技术关键:用药时田里有水1—2公分,保水3—4天。

  稻纵卷叶螟

  鳞翅目螟蛾科

?危害症状: 幼虫吐丝纵卷叶片,藏匿其中取食叶肉,反留表皮开成白色条斑,严重时田枯白,随虫体长大,不断将虫苞向前延长。虫苞一般是叶丝缀合两边的边缘,向正面纵卷成筒状。

?生活习性: 成虫寿命6-17天,产卵期:4-5天

? 初孵幼虫多在稻苗新叶、嫩叶鞘内以及老虫苞 和稻蓟马危害的卷叶尖里,啃食叶肉,呈小白点状,称为“啃食白点期”,2龄称为“卷尖期”,3龄称为“卷筒期”4龄称为“暴食白叶期”

  发生规律

  一般发生1-5代,北方2-3袋。主要危害代是第二代7月中旬至8月危害中季稻。? 1代历期1个月左右,第一代成虫5月底在早稻田产卵,? 6月中旬田间出现零星白点,虫量很少一般不防治,? 7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大量由南迁入

? 7月下旬-8月初第三代成虫大量羽化

? 8月下旬第四代成虫盛发,单季晚稻和后季稻易受危害

? 10月上旬第五代成虫羽化,少数迟栽生长嫩绿的后季稻仍受灾害,后一般成虫向外

  迁出,防治方法:1.出类拔萃(一干到底)8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整个生长周期期)

?2。定端10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一代虫期)

?3。展叶4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4。夯钻6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关键技术:初见小苞开始用药。

  稻飞虱

  同翅目飞虱科

? 分为: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褐飞虱: 是晚稻穗期主要害虫

  白背飞虱:危害水稻孕穗期,6月或7月初有1-2次迁入,8月中旬高峰灰飞虱:

  水稻受害,轻者减产20%—30%,主要达五成以上,甚至颗粒无收,传播褐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还是传播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媒介。

  灰飞虱发生规律:1年发生5-7代,3-4岭若虫在枯叶及土缝内越冬。5月-6月初二代若成及部分成虫迁飞。

  5月25日前后播种的秧田里为害,主要为害秧田期和分蘖期、穗期前后也可危害。防治方法:1.出类拔萃(一干到底)8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整个生长周期期)

  2。定端100克/亩兑水15—30公斤

  3。展叮40克/亩 兑水15—30公斤(虫严重时80克/亩)

  关键技术:对准稻株中下部喷雾

水稻病虫害防治3

  水稻予粳6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技术编写 邵友远

  予粳6号是水稻专家孙彦常于93年主持培育的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竖叶、直穗、高光效,优质、高产、稳产特点的于98年通过国审,现成为河南和国家北方黄淮稻区的当家品种,由于多年种植和气候的变化,病虫害较重,若栽培不当易发生纹枯病、稻瘟病、黄叶病等多种病害,根据专家指导,提出600-700公斤优化栽培技术要点。(仅供参考)

  一、秧苗期(5月1日-6月15日)

  1、适宜播期:5月3日左右。

  2、秧田播量:每平方50克左右。

  3、晒种2-3天。

  4、浸种:用1%多菌灵或2%生石灰浸种2-3天。

  5、施肥:每亩施多元复合肥60-75公斤或二铵20-25公斤加磷酸二氢钾4公斤浅混均匀施作底肥,2-3叶期亩施硫铵10-15公斤或碳铵15-20公斤。一周后再追尿素10-15公斤。

  6、灌水:一叶一心前湿润出苗,五叶前浅水促苗,五叶期后干湿炼苗。

  7、病虫防治:二叶一心至插秧前用三环唑、四季红或蚍虫虫林加杀虫双等药剂,防治稻瘟病、稻蓟马、二化螟和传播病毒病(黄叶病)的灰飞虱,叶蝉3-4次。

  二、分蘖期(6月15日-7月20日)

  1、施肥:施足腐熟的农家肥2-3方/亩,施多元复合肥50-70公斤或施二铵20-25公斤加硫酸钾10-15公斤加碳铵25公斤旋入或撒在垡头上耙匀(盐碱地施肥要酌减,要本着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

  2、插秧:行距9-10寸,穴距

  寸,每穴壮苗2-3棵弱苗5-6棵,做到直、浅、匀、稳、齐。

  3、追肥:插秧后3-5天,亩施尿素8-10公斤或碳铵15-20公斤,加18%杀虫双水剂350毫升(防钻心虫)加强力多菌灵25毫升(预防纹枯病、恶苗病)插后10-15天亩追尿素15-20公斤,或碳铵50-75公斤。(盐碱地酌情减量)

  4、灌水:大水泡田、浅水整地、薄水插秧、深水返青、露泥分蘖、够苗晾田。

  5、防病虫:7月20日左右用纹枯净或井岗霉素加粉锈宁加BT、甲安磷等防治纹枯病、稻螟虫。

  三、拔节长穗期(7月20日-8月25日)

  1、拔节期:控水供气,少浇水多晾田、孕穗期小水勤灌,切忌干旱减产。

  2、施肥:要估地力、凭经验、观叶色巧施增粒保花肥,施多元复合肥3-8公斤,原则是早褪色早施、晚褪色晚施、浓绿不施。对往年多发病地块,要减氮、稳磷、增钾、补微,可酌情喷叶面肥,如钙、镁、硫、锌能增强植株的抗病抗逆能力。

  3、病虫防治:7月20日前后及8月20日前后,分别综合防治一次纹枯病、卷叶螟、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如遇低温、高湿的阴雨天气,应及时喷三环唑、瘟特灵等药剂防治叶稻瘟。8月底9月初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用稻瘟灵、三环唑各喷一次防治穗颈瘟。易发生白叶枯及基腐病的地块应间歇灌水,控水供气,于拔节初至齐穗,用噻菌铜、龙克菌、及托布津、菌核净等交替使用防2-3遍。

  前期管理目标:7月25日前促早生、快发、稳生、健长。方法:肥施好、水浇巧、灭病虫、除杂草、促分蘖、控苗高。中期管理目标: 7月25日-8月25日壮根、蹲节、催穗、护叶。后期管理目标: 8月25日-10月10日,晚封行、叶色绿中黄、不早衰、不贪青、青杆绿叶。综合管理效果好:穗多、穗大、籽粒饱。施肥原则:底肥足、蘖肥早,中期慎施肥,穗肥要施巧。灌水原则:水是稻的命也是稻的病。前期不能灌深水、中期不能常有水、后期不能早断水。病虫防治原则: 作物用药要对症、适时、适量、合理、交替、安全、高效。

水稻病虫害防治3篇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相关文章:

有机蔬菜常见病虫害防治3篇(蔬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鸟舌兰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3篇 鸟舌兰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课文

秋播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3篇 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措施

蔬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3篇 农业蔬菜种植技术防治病虫害

瓜类蔬菜病虫害防治3篇(常见蔬菜病虫害)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3篇 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

怀想水稻现代文阅读答案3篇 稻子熟了现代文阅读答案

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条例全文4篇(平果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概括3篇 袁隆平事迹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优秀心得体会3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观后感